汤会娥
摘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战略价值,是学校教育和语文课堂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着重阐述了抓住语文教材中的五个关键元素,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以点带面,是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五法;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播历史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经过大量课堂探索和实践,初步整理出利用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五种授课思维,概括为“教学五法”。下面做具体阐述。
第一种方法:从课文预习资料、阅读提示入手,进行情感的渗透。
部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便是每篇讲读课文前面都有预习资料,自读课文后面有阅读提示,包括文本底下有大量的注释,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这些资料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和文章的主旨呈现了出来。例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的预习资料,便用毛泽东的评价来凸显闻一多忠贞爱国、刚正不屈的民族气节。学生读了这个预习资料,首先就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那么下来再读文章,就不难理解他为民族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课后提供的阅读提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导读,作用是彰显主题或揭示文章的写法等。如冰心的《荷叶 母亲》这首散文诗,课后的阅读提示直截了当地向学生阐明了文章是写实与联想的结合,以荷叶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便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母爱的伟大,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第二种方法: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它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读者只有读懂了故事的内容,自然也就明白了它想要表达的主题。这方面的典范首推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我们一家”和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但是,如果你仔细解读,就会读出这些小事之中蕴含的深意来:“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冒着危险仍要坐老王的车——照顾老王的生意,让他有经济来源;老王送钱锺书先生去医院不收钱——老王知恩图报的品格;我女儿给他送鱼肝油——我们一家对他的关心;老王给我们送他舍不得吃的香油、大鸡蛋——人性的闪光之处;作者向别人打听老王的身后事——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分析到这些,学生便能明白这篇文章的主旨: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这也一直我们民族精神里所倡导的。
第三种方法: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部编版的教材,有很多文章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如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但是,能不能通过解读整篇文章,来把握文章蕴含的美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解读文本了。或许,大多数教师都会关注到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尊老爱幼”这个主题,可是,如果再细读一番,其实,文章还折射出对中年人如何更好地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上抚老下育幼的思索,这也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
第四种方法: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进行文化渗透。
好的文学作品,常常不会把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情感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给读者看,而是通过某些词句隐晦传达,让文章妙趣横生。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便暗藏玄机,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心境隐晦地传达出来。我们知道,张岱在写这篇文章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了,应该采用的是清王朝的纪年法,而张岱仍沿用故国的纪年法,来含蓄地表达他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从这点切入,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便可达成。
第五种方法:从课文插图、文后练习题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部编版教材不少课文中配有插图,这对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因为,这篇文章配什么图,放在什么位置,这必然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教学《狼》这篇文章时,课文便很应景地配了一幅“人狼对峙”的插画。这幅图可谓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那紧张、恐怖的一刻,如果读文字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气氛,那看插图必然会对他们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对待邪恶势力一定要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主题便跃然纸上。
再看《卖油翁》,我们在完成教学后,且看一下有趣的课后题:
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是不是也很能激发你的探究兴趣呢?让学生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解答,学生自然会知道,欧阳修写这篇文章其实对陈尧咨是带有一些贬义的,也会明白“做人须要谦虚、谨慎”这个道理。
当然,这五种方法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步的探究,它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教材内容,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待后面不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