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评价课堂环节中,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在于知识与技能培育的有效性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在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语文素材,激活学生跨学科思考,让学生惊中有喜,乐于接受。
教学案例一:语文课文《荷叶·母亲》与体味亲情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七课第二节《爱在家人间》第一框“体味亲情”,我选择的是初一语文课文冰心的作品节选。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老师出示四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每天回到家的时候,妈妈在厨房里辛苦烧饭;第二幅图片,妈妈在我学习的间隙给我送牛奶;第三幅图片,爸爸把辛苦赚来的钱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学校;第四幅图片,爸爸送我去考试,并在烈日下等待。老师希望大家看完这四幅图片之后,再细读冰心奶奶的节选作品,想想是否能勾起大家对父母爱的回忆,感受到家的亲情与温暖。
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学生说,以前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就在家里发脾气,在家里看什么都不顺眼,把气都撒在妈妈身上。想想妈妈那个时候又有多委曲、多难过!还有的学生分享,每次我也知道爸爸妈妈最关心我,我总是不好意思说我爱他们。
[教师点拨提升]每当我陶醉于冰心的《荷叶·母亲》时,我便感觉全世界的母爱都在眼前浮现,那是一种被浓浓的爱意包围着的感觉,更是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课后反思]优秀的语文课文素材,不仅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活力,而且时刻保持理想状态,在满满的幸福回忆中去体味节选的优秀文本,让学生内心深处的“孝心”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激发了学生孝敬父母、关爱父母的意识和感情,真正地体味家的温暖与亲情。
教学案例二:语文课文《苔》与生命的独特性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节《生命可以永恒吗》第一框“生命有时尽”,我选择的是初一语文课文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同学们齐声朗读之后,我简单介绍了袁枚创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告诉大家:大自然创造了神奇雄伟,也缔造了平凡渺小。但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寻常普通,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耀眼,而在于是否有意义地来过。请大家想想,我们知道生命不能永恒,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还要活得精彩?
学生在读完《苔》之后,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虽然我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成绩不好的人,可是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会努力,不想被别人瞧不起。学生深刻感受到:从来到人间的第一刻起,谁人不是怀着期待和美好的心情想要璀璨地度过一生呢?
[教师点拨提升]无论外界的风雨如何,不管自己的境遇和条件如何,我们活着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像苔一样学会爱自己!生活的信念就如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课后反思]《苔》这首诗托物言志,在“苔”成长的生命历程中,融入自我成长历程,抒写对于生命独特的感受。学生想去表达,想去抒发情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度走进文本,深度走进作者精神,同时通过文本读出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双向结合,推动学生感受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上实现有效达成。
教学案例三:语文课文《一碗阳春面》与养护精神,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学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我选择的是初一语文课本栗良平的作品节选:
我們就是14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阳春面的顾客。那时,就是这一碗阳春面的鼓励,使我们三人同心合力,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请你仔细回忆一下这篇我们曾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的文章后回答:
①请你大胆地设想一下,文中的两个年青人和他们的妈妈在那一碗阳春面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
②文中的他们为什么再一次回到面条馆?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学生发言:“面对挫折时,我们经常会感到不舒服、难过、委曲等,有的时候会在冲动下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还有一位同学说:“以后我再也不恶语相加我的父母了,每次遇到难事的时候,我就把情绪撒在他们的身上。现在想想,父母也会很难过我的表现的。”
[教师点拨提升]吃面的经历是一种向艰难的生活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顽强不屈的奋争。美丽诞生于乐观地面对磨难,我们的人生依然如此,生活中难免有挫折。正如纪伯伦所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不能到达黎明。”
[课后反思]利用学生熟悉的语文素材,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拓宽了学生观察世界的视野。用教材之外的语言文本,实现了生本的再次对话与交流,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汪勇(1978—),男,汉族,安徽合肥市人,中一,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