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娟 王付顺 王立前
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包括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提升职业素养;传承“工匠精神”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课教学; 思政元素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高職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问题。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过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资源显然已经成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在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具有鲜明铁路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中,更应该结合专业课教学,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兼顾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专业课教学中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
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自己所报考学校和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是被调剂来的;还有部分学生可能是在家长的建议和推荐下选择自己的专业。这就使得他们入学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充满困惑和迷茫,更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专业,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他们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坚定其职业理想和信念。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应使得学生了解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和对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明确“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和行业内取得卓越成绩的著名校友、专家等优秀案例和事迹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理想迷失状态,从而树立成为行业技术型人才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通过专业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并准确定位自我。在正确全面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与自己个性特征相匹配的、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理想,矫正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的职业理想。
(二)专业课教学中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各工作岗位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其能够有效衡量该人员能否胜任岗位工作。[1]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从事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品质。具体如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操作技能、职业习惯、职业兴趣、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念等。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指的是可以评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指的是内在的、不可评估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2]高职院校应利用好专业课教学开展职业素养提升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等的培养。
1.明确岗位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前,都应熟知本专业对口的岗位职责。只有明晰自己今后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才能进一步培养其端正的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责任心。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引领学生了解、熟悉本专业对口的岗位职责,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2.融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
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提升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部分更多的融入合作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三)专业课教学中传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引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
结合现代高职院校培养人的目标,教师应该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以身垂范。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严谨求实,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注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渗透传承“工匠精神”。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要结合院系专业和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特点,不断挖掘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日常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娟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20,11(38):80-82.
[2]王力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下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09):44-48.
[3]魏俊飞.“大国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1-4。
作者简介:石晓娟(1977年12月),女,籍贯: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民族: 汉族,学历: 硕士研究生,职称: 讲师 ,研究方向: 心理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 编号:2002054 课题名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