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伟强
摘 要:新课改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素质教育当下,小学语文作为育人价值较高的科目,其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德行、构建学生人生三观的重担。小学高年级学生正是逐渐拥有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落实语文德育渗透至关重要。本文即从挖掘德育资源、阅读分享、作文教学、多媒体情境创设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求知欲、记忆力在逐渐形成,并能自觉汲取周围思想,模仿周边行为[1]。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亟需将德育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一、深入语文教材,挖掘德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需深入教材,以主题形式展开挖掘,并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主题德育中触碰德育、感知德育、学习德育,最后践行良好的德育教育[2]。本文主要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文章为例展开深入挖掘,如:
以“感恩亲情”为主题,教师可挖掘文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祖父的园子》等等。教师将这一系列文章罗列在黑板或多媒体中,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内涵。学生从《慈母情深》中了解到“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依旧会支持我读课外书”的故事,并将书中的母亲与现实中的母亲联系,了解母亲的不容易,并能感慨母爱的伟大,感恩母亲的关怀;在《父爱之舟》中学生又进一步从作者回忆的往事中了解到父爱的深沉和朴实,并由衷感慨父母之爱的无私和伟大。在“感恩亲情”主题教材的挖掘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指引学生激发对父母亲人的感恩之情。
以“爱国”为主题,教师可挖掘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等等。学生从慷慨激昂的《少年中国说》中领悟到少年的朝气蓬勃,感知到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明确担负起为国效力的重担;从沉默难忘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感受到如今的和平生活是由无数爱国人士的牺牲堆砌起来的,进而能刺激小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奋斗的激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浓烈爱国之情等等。借助于“爱国”主题,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教师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更能给学生浓厚的情感感知,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组织阅读分享,加深德育理解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充分利用阅读能有效发挥其育人价值。通过组织阅读分享活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择1-2篇阅读文章,不拘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组织形成100字以内的心得体会,并在语文教学中分享出来。此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理解,助力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如在阅读分享活动中,部分学生就《搭石》、《将相和》、《古人谈读书》谈论起自己的看法,并认为:“《搭石》中的情景我们也遇到过,在下雨积洼后,总有一些助人为乐的人去找来大石头给我们搭路,有些甚至会背我们过去。在受到帮助时我感受到快乐,同样地我也要将接收的帮助再传输出去,使大家都感受到快乐。”有学生分享《将相和》,认为:“生活中我们也常犯錯,但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担错误的勇气。”
在阅读分享活动中,班上学生皆谈论起自己近期阅读的印象深刻的书籍,并在分享感受中促使班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了解到是非对错和优良的行为,进而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模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三观。
三、教学情境创设,刺激德育升华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也需与时俱进,落实新课标“活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激活课堂氛围[3]。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教材文章来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营造德育氛围,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中加深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认知,刺激德育升华,助力学生正确德育品行的树立。
以人教部编版六上《开国大典》为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开国大典”相关的影音并加以剪辑为5分钟左右的短片。上课时教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在激昂振奋的国歌中,在蓝天下,学生们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见那句潸然泪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进而能在内心深处爆发出浓厚的爱国情怀,感知到“中华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和视频中,学生们心中渴望保家卫国、为国奋斗的热情壮志被激发,加强了学生的爱国教育。
四、德育写作展示,内化德育情怀
作品能反映学生的思想和三观,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写作也是学生的基础技能之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文来了解学生的思想三观,借助于生活案例和热点新闻来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格教育,内化学生的德育情怀。
如以近期热点新闻“小学生哥哥替生病妈妈做饭”这件事,来引导学生展开写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部分学生借此案例联系自身家庭,提出“做饭不是妈妈的事情,我们也需承担家庭责任”看法;有学生则认为:“小学生做饭可能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有学生脑洞大开,提出:“如果我和妈妈交换身份,我们会怎么样怎么样。”学生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即可展示部分学生作文,予以夸赞和表扬。而对于想法过于极端、父母的学生,教师即可借助于谈话及时疏导学生情况。
总的来说,通过对新闻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们都表露出“感恩、良心、亲情、责任”等态度,学生的三观和道德思想得到有效强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借助阅读教学、多媒体教学、写作展示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感恩,在视频中刺激学生爱国情感的迸发,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德育习惯,以此助力小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星耀.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J].中华少年,2020(9):43-43.
[2]唐卫民.教书 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求知导刊,2020(21):85-86.
[3]胡向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名师在线,2020(1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