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乐的灵魂——节奏

2021-06-25 16:53梁夏婷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节奏音乐

梁夏婷

摘   要: 本文闡述节奏的定义,针对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不恰当,音色的把控能力、力度的变化欠缺,节奏感不强等现状进行了分析。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首先要从音乐的第一关健要素“节奏”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节奏,寻找语言特点与节奏的共通点,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创编活动、欣赏节拍明显的乐曲等音乐教育或音乐活动,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关键词: 节奏   音乐   培养方法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构成音乐的根本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一、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如音乐快慢激烈缓柔、美术韵律、文学作品铺垫高潮结尾等。又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周期甚至整个地球的太阳公转与地球自转都与节奏密切的相关。节奏——看似抽象,却源于生活。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发现、乐于观察,那么节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理解音乐的灵魂和感受音乐的魅力,作为一名一线音乐教师,我责无旁贷。

二、学生对音乐节奏掌握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对于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来说,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有精神追求,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声乐或乐器,但在我十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发现孩子们确实一个比一个唱功了得或琴技超凡,可惜这些孩子学习演唱或演奏的音乐越来越失去灵魂,只剩下速度,对于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极不恰当,音色的把控能力、力度的变化十分欠缺,甚至不理解音乐中的第一个关键要素“节奏”。原因何在?因为这些孩子只在学习中直接获得了音乐的外在躯壳,并没有深刻理解音乐的本质。我重新思寻如何扭转快餐式现代音乐教育模式下出现的尴尬局面,首先从音乐的第一个关键要素——“节奏”入手,尝试深入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三、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节奏,培养学生寻找节奏的能力。

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节奏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努力尝试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探询节奏。人类由远古时代的原始生活到如今的繁华生活,节奏一直在发生革命性改变。

如这周每天都在做三件有规律的事,吃饭、工作、睡觉;下周每天做着吃饭、学习、工作、睡觉四件事情。同样是一周时间,第二周每天随时做的事情多了,这就意味着每天脚步加快了,生活节奏变快了。

又如人们白天在工作状态中走路的节奏频率和晚上休闲散步在公园的脚步声截然不同。由前者的节奏频率可以感受到白天人工作时投入、急切的心情,后者就是悠闲自在的、舒缓的情绪。

时钟在愉快地向前走着:“的嗒、的嗒”;打字机“叮了当啷、叮了当啷”地响着;炎热的夏天,知了不停地大呼大叫:知了知了;在热闹欢腾的美丽农村,母鸡终于下蛋了:咯咯咯咯咯咯嗒咯咯咯咯咯咯嗒,鸭子也下河了:嘎嘎嘎地叫着;在热闹的繁华城市里,汽车的喇叭也在响:笛笛笛笛;就连大街上人们的说话,都会产生节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响、多种多样的节奏,只要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节奏便紧紧地围绕在我们身旁。作曲家只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运用在音乐上,很自然地形成了音乐节奏。

教师每天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寻觅生活中的节奏,让更多的学生对生活中的节奏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在生活中慢慢发现节奏并感受到节奏的魅力,不知不觉中被生活中的各种音乐节奏深深吸引,逐渐爱上音乐、理解音乐,让音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得到升华。

2.通过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节奏型。

节奏是生活形象化的反映,学生学习节奏的特点是从生活实际中来,形象化的语言最能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转化为节奏语言,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不同节奏型的特点。

如在奥运会直播中经常听到让人热血沸腾的语言:

X   X     XX   X

中  国    队,  加  油!

这是典型的前十六后八和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

又如,当司机倒车时,倒车雷达会有节奏地响着:

X   XX   X    X

倒  车,  请   注  意!

这是两个八分音符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

还有体育课上听到的口令:

X· X    X    X

向前    看   齐!

这是前附点和两个四分音符的节奏。

X   X·    X

向  前   看!

这是后附点和一个四分音符的节奏。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然后模仿这些声音,再过渡到读节奏、拍节奏,使学生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吸取——模仿——运用节奏的良好习惯。

除了通过中文的语言特点让教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节奏以外,还可以投其所好,根据英文的语言特点设计一些节奏,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如:

二分音符

X  — (tea)

四分音符

X     (car)

两个八分音符

X  X   (apple)

四个十六分音符

XXXX (motorbike)

前十六后八分音符

XX   X (dinosaur)

这样的节奏语言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对学习英语的语感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学科相互融合的“双赢”目标。

3.运用声势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声势和肢体律动是对节奏的感知与音乐表现的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中,声势和律动是一种简单的音乐节奏和身体组合的活动,主要表达方式包括拍掌、跺脚、拍腿、拍胸、拍肩等。儿童在音乐中借助这样的声势和身体组合动作,可以对不同的音色进行更深入的音乐感受。律动指的是人们有节奏地进行跳动或者有规律地运动。多指的是人们在听到了音乐后,按照音乐节奏通过声势和身体的各种运动方式进行表达。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长期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中,情感就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和满足,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逐渐得到增强,有助于提升节奏感。

低年段中小学生生性好动、爱模仿、喜爱音乐和游戏,情绪容易自然地受到声势律动感染的基本心理特征,教师先从律动入手,发现学生的肢体律动与节奏已经形成一定融合度,并具有一定控制力时,逐渐引入声势节奏教学,更利于学生自然而高效地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例如《幸福拍手歌》,就是一首典型的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歌曲,教师可以边让学生感受歌曲音乐情绪,边引导学生进行拍手、跺脚、拍腿、拍肩等声势律动,对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又如《星光恰恰恰》,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音乐情绪,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每个乐句的后面加上拍手的节奏“X  X   X”,再循循善诱让每位学生仔细观察歌曲前三个乐句中每个乐句的结尾正是运用了这种节奏型,使学生在“玩”中、“模仿”中、“情境”中潜移默化地熟练并掌握这一节奏特点。还有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拍手拍手》《小青蛙找家》等都是运用了声势律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4.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简单、陈旧的节奏教学方式刻板、单调、缺乏生动性和活力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小学生潜在的音乐才能、创造力、想象力逐渐消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生在音乐课中熟练掌握音乐创编的能力。

如歌曲《动物说话》,第一段和第二段歌词分别歌颂小鸡和小鸭,它们说话的声音虽然不一样,却完全运用相同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可以通过这两种动物说话声音不同,但运用相同的节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相同的节奏创编歌词,模仿其他小动物说话的声音,使学生轻松掌握歌曲的节奏。

小   鸡说   话 │叽叽 叽│

小   鸭说   话 │嘎  嘎  嘎│

X   XX   X │X   X  X│

又如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的歌曲《火车开了》,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坐火车时听到的声音,火车准备开是怎样的声音?火车刚刚开动时是怎样的声音?火车开快时又是怎样的声音?

火车准备开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Wu — │Wu —│

X — │X —│

火车刚刚开动时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hong  long │ hong  long│

X      X    │ X      X │

火车开快时发出这样的声音:

ka  chaka  cha│ ka  chaka  cha│

X   XX   X│ X   XX   X│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火车在不同时间段发出的不同的节奏声响,在课堂中使学生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含义有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质意义,为日后学习各种节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通过欣赏节拍明显的乐曲提高学生的節奏感。

节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节拍感准确。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叫做节拍。乐曲中每个小节中强拍和弱拍循环出现的称二拍子,强拍、弱拍、弱拍循环出现的称三拍子。一线音乐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听一些旋律节拍明显的音乐体裁。

如欣赏二拍子的乐曲可以选择富有节奏步伐的“进行曲”风(如吴光锐、贾双、李明秀的《运动员进行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带领学生边听音乐边踏步,引导学生踩准拍点,使学生在体验进行曲曲风的同时感受乐曲中每小节的重拍。大多进行曲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整,学生比较容易从音乐中找出重拍,多让学生欣赏此类音乐作品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拍感有很大帮助。

又如欣赏三拍子的乐曲可以选择一种起源于德国奥地利的三拍子音乐艺术体裁“圆舞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春之声圆舞曲》、约翰·埃马努埃佐纳逊《杜鹃圆舞曲》等),此类音乐作品还有一个大众非常熟悉且华丽的艺术别称——华尔兹,这类作品是广泛流行于德国和世界各地的音乐和社交性歌舞,强调第一拍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的三拍子音乐。教师应有意识地多让学生欣赏这类有一定节奏规律性的三拍子圆舞曲音乐作品,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肢体节奏律动感,又能更好地让学生从三拍子的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使学生对节奏的规律性有更细致、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节奏是音乐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了节奏,再美妙的旋律也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掌握良好的节奏就谈音乐,就等同婴儿学走路还没走稳就学跑步一样,特别容易跌倒。如果说音乐中的旋律是沿途的风景的话,节奏则是预先设定好的旅途线路。没有预先设定好的旅途线路,再好的风光也只不过是没有灵魂的零碎音符。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有良好的节奏感才能真正进入艺术世界。因此,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是拥有良好乐感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以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完成心灵重塑。

参考文献:

[1]黎娟秀.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J].黄河之声,2011(15).

[2]谢国刚.缔造音乐艺术的骨骼——“节奏”[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5(8).

[3]陈安利.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11).

[4]陈越.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之我见[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2).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节奏音乐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YOUNG·节奏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