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2021-06-25 15:39赵星星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

赵星星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观,要求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符合“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本文从调整教学大纲、转变教师思想认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有效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融合   策略

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不够的,需要各个学科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专业课老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在思政课堂上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责任、有义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中,把立德树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将学科资源、学术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培养理想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大学英语是一门课时较多、时间跨度大、涉及学生面广的基础必修课程。思政课与公共英语课都属于人文课程,而且两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立德树人”。如何将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及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1]。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2]。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既要在价值传播中体现知识底蕴,又要在知识传播中突出价值引领[1]。“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教育相融合,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要求所有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立德树人”。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错误的思想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思政课老师或者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没有挖掘所教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识。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此看来,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帮助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此外,调查显示,当今一些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意识,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不强,存在主流文化认同危机[3]。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大学英语课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在传递一种文化和价值。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母语文化缺失、思政教育缺位的现象[4]。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功利色彩比较强,往往是为了升学、求职,通过四、六级或雅思、托福考试,或者为了去国外深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成绩动机和工具动机[5]。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大多满足于达到考核的要求,没有意识主动体会教学素材传递的价值理念。从教学层面来看,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考试。课程的考核方式侧重考查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因此,以往的英语教学明显存在重智能、技能,轻德育、教育的现象。大学英语的教学材料普遍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传递的是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引,很容易造成学生信念的偏差。从教师层面来看,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思政教学经验,找不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部分教师平时迫于教学压力,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备课或科研工作当中,极少有时间提高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此外,一些教师固有的观念是只要教授好英语就可以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和自己没有关系。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与思政课融合的有效策略

1.调整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体系。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目标要突出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明确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础上进行价值目标的调整,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理想人格和树立正确“三观”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价值理念的资源。还可以选取课外素材对教材进行补充,选择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及反映时代主题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素材。例如涉及“友谊”的话题,教师可以引用中国历史上关于友谊的典故,如“知音之交、鸡黍之交”等。还应该增加中西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比较内容,增强文化理解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抗疫的出色表现体现出来的大国担当精神等,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教学素材。

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是思辨能力,因此,应多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全球化时代,学生不可避免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多元的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如何从不同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当教材中出现一些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不一致的观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对比型的讨论题或者辩论题,例如《新起点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提到了快餐业的先驱之一卡尔·卡契尔对于“美国梦”的追寻,教师可以由此扩展到“中国梦”,并让学生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撇开作者的观点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辩证地看待文章教学素材传达的信息,解读各类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实质,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或者让学生课下围绕授课主题寻找相关素材,通过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理解、比较与分析、发展与创新等一系列环节,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纠正“思辨缺席症”[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开展翻转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开展第二课堂,把思政教育融入辩论、演讲、知识竞赛中,以多种形式补充课程思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当前新闻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发挥榜样作用,为人师表,以榜样育人。

在教学评估方面明确课程思政的評价体系,结合形成性测评与终结性测评,考核内容不单单局限于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考查,还涉及人文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考查,再与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相结合。在学评教中,可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评分。定期开展专项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奖活动,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建设有代表性的示范课堂和示范课程。

2.转变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承担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传道”,意识到只有学生的思想端正了、人格完整了、三观正确了,才能将所学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中。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增强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内涵,增强教学效能”[6]。学校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教师良好的品质与精神气质。加强舆论宣传,强调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召开研讨会,交流总结课程思政开展的经验和方法。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提出的全课程育人必须建立在高校教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教材的选文取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师只有具有较广的学科知识面,才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效融合”[7],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纷繁的教学素材中提炼思政教育的精华,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依赖大量的人文阅读。然而,调查显示,一些高校教师存在对人文阅读的认知态度缺失、人文阅读的现实情况不理想等问题[7]。由于课时量大、科研任务重,且没有制订阅读计划的习惯等,一些高校教师人文阅读缺失,部分教师经常阅读,但仅限于网络式的碎片化阅读,缺少经典阅读和潜心精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舆论宣传帮助教师树立人文阅读的意识,提倡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师工作场所创造阅读的条件和营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阅读兴趣和动力。教师要了解国语文化的精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比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强化身份认同。

五、结语

新时代需要大量既有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又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推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责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的有效融合还有待广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

[2]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

[3]顾恩平.课程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J].阴山学刊,2018(3).

[4]王觅.大学英语智慧教育中的思政渗透研究——以《综合英语I》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5]黄怡凡.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2018(5).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7]江先锋.“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人文阅读的缺失现状与复位路径——基于上海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基金项目:新疆艺术学院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XYSZYB04);新疆艺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