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莲
摘 要: 为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生命力,解决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问题,增强教育实效, 应把贯穿大中小学各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作是连续动态的过程。在遵循其教育过程性、阶段性、递进性、衔接性规律的基础上,分学段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使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既一脉相承又螺旋上升,增强教育亲和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话语体系 递进转化
从教育传播学角度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是一种说服性教育,即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改变他们的思想、态度、价值观,转变他们的行为。根据心理学的同化作用定律,受者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近的信息更易理解、接受[1](231)。所以,要让青少年接受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大中小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分学段递进转化其话语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衔接、浑然一体,能被青少年接受的话语体系。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递进转化的价值
(一)有助于化解青少年信仰风险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完成此重任,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注重“是否有利于教育对象接受,是否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否有利于教育有效开展”[3](86)。这三个问题的实现程度,高度依赖话语转换的有效度。
(二)有助于解决青少年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宣传教育,取得好的效果,但仍存在青少年认知不够、理解不深、践行不力等现实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脱离实际,教育重复、泛化等。全社会须继续“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针对性地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内容,实行差异化、具体化教育。
(三)有助于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生命力
从理论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的三方面内容,有着严密的自洽逻辑,体现了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生命力,不仅在于理论的全面、系统和先进,还在于受众的信和行。从践行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分属三个不同的价值主体,产生了价值主体边界,导致了“价值观责任田”分割。教育目的,是希望青少年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这需要从“公民怎么做”角度,使理论更具针对性和普适性。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递进转化的依循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性
过程哲学认为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一切过程都要转化,事物靠过程转化实现螺旋式向上、波浪式向前发展。过程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过程思维方式,即把个体价值观形成看作发展的过程。由于青少年的身心需要随着年龄增长在不断丰富,能力在不断增强,为满足更高的社会化需求,主体会不断追求更高价值观,新价值观会通过推翻、取代原有的价值观或对旧价值观实行“扬弃”而树立。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各学段前后相继、持续不断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根据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连续性,转化话语体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段性
学不躐等是教育必须尊重的规律。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可分为“前道德成规期”(4—9岁)、“道德成规期”(9—15岁)、“道德自律期”(16岁以后),这三个由低到高的顺序阶段是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的,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种主要的道德推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5](166)。柯氏的道德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规律。由于不同学段青少年智力发展和社会化需要不同,其价值观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迫切需要精心转化设计各学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因段施教,体现学段之间话语内容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性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尽管有阶段性特点,但恒定的教育目标统一并支配着连续不断的各个阶段,使青少年一步一步完成社会化。在主体社会化的阶段性过程中,各种价值观体验被主体有意识地整合,“较早阶段的感觉,深入后一阶段某种更复杂的感觉成分之中,因此每一阶段都增添了它的新要素”[6](356)。后一阶段的价值观水平是以前一个阶段为起点向上的攀登,阶段与阶段之间存在衔接性。目前,学界对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研究较少,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转化时,应充分考虑大中小学衔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与脱节。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递进性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递进性是由青少年智力发展规律决定的。怀特海认为随着主体发展,青少年智力经过浪漫(0—14岁)、精确(14—18岁)和综合运用(18—22岁)三阶段依序、递进发展,这种发展分别对应婴幼儿、中学、大学三个时期,“教育的全过程受这三重节奏的支配”[7](67)。因此,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转化应按根据不同学段智力水平科学分解出符合不同学段的价值观内容,形成前后连贯、逐级提升、螺旋向上的价值观强化列联,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平朝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应根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性、阶段性、衔接性和递进性,精心凝练、准确转化出符合各学段学生需求的价值观话语,保障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分工、协作统一和螺旋上升发展。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化的趋向
(一)高位价值观转化为平民价值观
“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8](1519)。“转化”是方向性动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发展方向提出的带有总体性、普遍性的价值追求,是一种高位价值。但这种高位价值未充分关照大众现实的物质诉求、精神追求及实际困难,难接地气。“大多数民众对于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系统)的把握,一般都会根据社会阅历、知识积淀及具体的生活需求将之转化为某种可以操作或者触摸的形象化指标”[9](50-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由高位价值观转化为能满足青少年的成长追求,符合青少年接受习惯的通俗、具体的平民价值观,增强理论的亲和力。
(二)理想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的是全体中国人共同期待的美好社会价值图景,是一种比现实更高、更远的理想价值观。但理想价值观要有说服力,必须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通向它的具体途径的。经笔者调查,大学生“目前最焦虑的问题”依次是“学业”(47.83%)、“就业”(36.21%)、“人际关系”(7.13%)、“社会发展”(4.69%)、“国家命运”(2.51%),说明青少年学生对现实自我生存、发展的关注远超于对社会终极目标的关怀。“影响他人的唯一方法是谈论他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如何得到它”[10](187)。是否承认并满足青少年当下的思想、价值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认同和践行的关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化必须回应青少年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理想价值观转化为契合青少年现实需求的具体价值规范。
(三)群体价值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在考察任何价值观念的时候,都要首先明确“这是谁的价值观念”“最终為了谁”[11](149)。主体意识是全部价值观念生成的核心和灵魂。在价值观念建设上,最忌讳的是忽视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混淆各种不同的价值主体,或将多元主体价值观搅和到单一主体头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群体价值观,不宜直接要求公民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化必须在关注个体的自我价值,关怀个体的生命、生活的基础上将群体价值观转化为青少年个体价值观。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递进转化的实现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化原则
1.准确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转化是根据教育活动特有的逻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的重组和编制。这种新的编制,是以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认识为前提的。对教育内容的认识,涉及教育内容的理论背景、内在结构、教育目的,以及与教育对象既有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因此,转化内容必须准确,即一方面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着深刻的剖解和领会,要准确地表达原有理论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转化后的话语体系的表述必须严谨、科学和精确。
2.具体
教育内容只有与人们的相应需求及利益的实现有明确相关性,才对教育者有更强的吸引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精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能碰到的、必须涉及和解决的一系列相关实际问题,对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解剖,把抽象概念再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
3.有序
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对思想信息接受特征,所适宜的接受序列是不同的,遵循这个序列安排教育内容,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核心价值概念在被拆解成众多子价值后,这些子价值之间存在层次性和“等差性”,需根据各学段学生的水平心理结构方式有序排列,使价值观层次顺序符合个体心理发展次序。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递进转化
小学生较感性,主要进行与他们个人生活体验相关的价值观学习;中学生重视现实,对他们主要进行个人与社会关联度较高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有使命感,对他们主要进行个人与国家关系密切的价值观培育。譬如“爱国”,小学生易接受“爱家、爱校、爱乡”,中学生易理解“爱祖国山水、历史、文化”,大学生易认同“爱人民、为国贡献”。这样就细化出了“爱国”的子价值,使同一主体在青少年时期对同一核心价值存在连续、递进的认识。其他核心价值转化依此类推,在此不一一赘述。这样,将12个核心价值细化出各自子价值并按与各学段学生的契合度排序、布局,形成分段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保证话语理论逻辑与青少年认知发展逻辑和教育逻辑的有机统一。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分学段转化,涉及的学生面广、教育时间长、内容丰富,话语转化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逻辑、教育逻辑、话语转化逻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对理论水平要求很高。本文仅抛砖引玉,还需要主管部门整体规划,只有所有教师自觉行动,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DB/OL].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1/content_5359898.htm.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8]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向德彩.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话语建构——基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众对社会主义认知特点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5).
[10]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M].许泽民,罗选民,译.吴福临,校.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1]李德顺.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段教育架构下青少年文化自信生成机理及培育机制研究”(17XKS0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段教育认同研究——基于青少年成长过程视域”(16JDSZ1011)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192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