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梁爽,柳祥耀
(南阳南石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S)是指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之间的间隙变窄后,卡压通过其间隙内的股方肌,使之出现形态学或功能学异常,从而引起髋关节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该病发生后往往会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对其早期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2]。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诊疗技术的发展,骨科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探讨MRI检查在IFIS诊断中的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了64例IFIS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现报告如下。
本组64例(112髋)均为2019年7—12月在南阳南石医院就诊的IFIS患者,男20例、女44例。年龄8~75岁,中位数54岁。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48例。髋部不适者49例,症状不明显者15例。
2.1 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的1.5T MRI扫描仪对双侧髋关节进行扫描。患者平卧位,双脚尖向上,脚先进,采用体线圈。选用常规轴位T1WI、轴位脂肪抑制T2WI和冠状位短时反转恢复序列。轴位T1WI序列扫描参数: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回波时间(echo time,TE)=598 ms/13 ms,层厚/层间距=5 mm/1 mm,扫描视野380 mm×380 mm,矩阵256×224;轴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扫描参数:TR/TE=2922 ms/52 ms,层厚/层间距=5 mm/1 mm,扫描视野380 mm×380 mm,矩阵320×256;冠状位短时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参数:TR/TE=5266 ms/42 ms,层厚/层间距=5 mm/1 mm,扫描视野380 mm×380 mm,矩阵288×192。
2.2 测量方法在轴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MRI上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schial femoral space,IFS)和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的宽度。IFS测量方法:测量坐骨结节外侧骨皮质与股骨小转子内侧骨皮质之间的最短距离[2];QFS测量方法:测量腘绳肌肌腱止点的外上表面与髂腰肌肌腱内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3]。每个参数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2.3 诊断方法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诊断,并进行MRI成像质量评价,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依据Tosun等[4]对股方肌脂肪浸润、水肿等级的划分标准,分别在脂肪抑制T2WI和T1WI序列上确定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程度。股方肌水肿分级:0级,股方肌信号正常;Ⅰ级,股方肌水肿范围仅局限于IFS、QFS的测量层面;Ⅱ级,股方肌的水肿范围大于IFS、QFS的测量层面,但仍位于股方肌的范围内;Ⅲ级,股方肌水肿累及周围软组织。股方肌脂肪浸润分级:0级,股方肌信号正常;Ⅰ级,股方肌内出现颗粒状、细线样脂肪浸润;Ⅱ级,股方肌内见粗线状、团片状脂肪浸润,高信号范围小于股方肌面积的50%;Ⅲ级,股方肌内见条片状、团片状脂肪浸润,高信号范围大于股方肌面积的50%。
64例(112髋)患者,IFS宽度(1.21±0.30)cm、QFS宽度(0.72±0.28)cm;股方肌信号异常42例,腘绳肌腱信号异常8例。股方肌水肿分级对应的IFS宽度:0级41髋的IFS宽度(1.27±0.29)cm,Ⅰ级22髋的IFS宽度(1.28±0.34)cm,Ⅱ级39髋的IFS宽度(1.17±0.27)cm,Ⅲ级10髋的IFS宽度(0.98±0.31)cm。股方肌脂肪浸润分级:0级80髋,Ⅰ级10髋,Ⅱ级14髋,Ⅲ级8髋。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
图1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轴位MRI
IFIS是导致髋部疼痛的常见病因,由于其缺乏临床特异性,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而误诊。IFIS患者出现髋部非特异性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5-6],在做髋关节内旋、外展、屈曲及后伸动作时,疼痛加剧并向下肢远端放射[7-9],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下蹲或下蹲后起立困难[10-11]。25%~40%的IFIS患者为双侧发病,女性最为常见[12]。与男性相比,女性骨盆左右横径更长、前后径较短,坐骨结节间距更宽,因此女性IFIS发病率高于男性[13]。
Hujazi等[14]研究发现,正常人的IFS宽度为(2.07±0.8)cm;认为当IFS宽度大于2 cm时,坐骨与股骨不会发生撞击,可有效保护患者髋关节;当IFS变窄时,患者就会出现髋关节疼痛。坐骨结节为坐骨上、下支会合处向后下方突起的粗隆,股骨小转子为股骨颈、体交界处内下方的隆起,股方肌走行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之间。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前部(腘绳肌腱止点前方),止于转子间嵴,其主要功能是协助髋关节外旋和内收。IFS变窄是导致IFIS发生的直接原因。本组患者IFS宽度为(1.21±0.30)cm、QFS宽度为(0.72±0.28)cm,此结果与闫松等[15-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股方肌水肿是MRI诊断IFIS的必要征象,为股骨小转子和坐骨结节以及分别附着其上的髂腰肌腱和腘绳肌腱的挤压所致。IFS变窄,股方肌因受压而出现水肿、渗出,并伴随着病程逐渐加重,股方肌体积会变小、萎缩,还可出现局部肌纤维脂肪浸润[17-19]。MRI检查显示,股方肌伴随不同程度的水肿、变形,还可伴有脂肪浸润,在T1WI上显示股方肌内出现点片状脂肪浸润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异常高信号,以肌腹为著;在脂肪抑制T2WI序列上信号减低。随着股方肌的慢性损伤,其生理、结构以及功能也会发生改变,使得股方肌发生萎缩,肌肉相应显微结构也发生变化,如肌原纤维溶解和变性并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增生的脂肪会累积于肌束内、外及肌腱内[20-21]。Sussman等[22]研究认为,股方肌脂肪浸润可使IFS和QFS变窄,髋部、大腿甚至足部可因坐骨神经被刺激而产生疼痛。本组患者的股方肌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且随着股方肌水肿的加重,IFS也越窄。此结果与葛晓东等[23]的研究结果相似。IFIS的MRI征象还表现为腘绳肌腱、髂腰肌腱止点水肿或周围滑囊样组织形成等[24]。
IFIS常需与外伤所致股方肌水肿或撕裂相鉴别。外伤所致股方肌水肿或撕裂多有明确外伤史,无IFS、QFS狭窄,且股方肌水肿常发生在股方肌肌腹和肌腱连接处;而IFIS无外伤史,股方肌水肿发生在股方肌肌腹。
综上所述,MRI能清晰显示IFS、QFS的狭窄程度以及股方肌受压变形、水肿、脂肪浸润情况,是诊断IFIS的一种可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