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画我心
——让美术作品成为学生倾诉的渠道

2021-06-25 05:24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莲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内心笔者世界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莲小学 陈 晖

2020年10月12日,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学生坠楼身亡。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

当这样的新闻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不禁思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痛心的事件?学生在成长中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在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教师该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观测和介入?

美术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美术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建设上起到的作用显然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有人认为美术课仅仅是简单的写写画画、剪剪贴贴,那么显然是把美术教育简单化和概念化了。多年的教学让笔者深刻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美术教育更是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了发展性的提高。美术教育从对自然的模拟,到对自身创造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美术教育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很多敏感羞怯且不善表达的学生不会选择常规渠道,比如和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进行倾诉,而是会通过网络等非常规的渠道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这样的非常规渠道,也包括了绘画等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多留意这些,让学生多一个表达的渠道,相信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自己的阴霾,得到更多的认可和理解。

下面从一个简单的课例来谈谈如何让教学从学生的外在表现发展到内在的自省。课例来自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童眼看世界》,传统教学中眼睛是画框,学生在画框中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在具体的学习中,笔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除了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想象的世界、思考的世界,还可以把自己生活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感触众多的部分表现出来,这样的表现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矛盾的,还可以是悲伤的,能促使学生从自己内心发掘绘画题材来进行更多的表现,且表现的是相对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想法。

最后的作业呈现结果是,学生通过画面表达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敏感的、积极的、乐观的、脆弱的、黑暗的等。笔者把学生的作业大致分成三种,一种是表现甜美和愉悦的;一种是表现生活和反思的;一种是表现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学生用作品来对内心进行挖掘,让我们能得以从艺术角度对学生的内在世界做一定的了解。第一种是孩子天性使然,而后两种,笔者认为有一定思想在里面。下面笔者着重找出几个表现反思和内心世界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生活与反思类

作品一(如图1):因为城市工厂众多,很难看到美丽的星空了。

图1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同学,她在云南看到的星空和回深圳看到的星空有什么区别,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环保做出自己的解释。眼睛里的世界清澈透明,我们能通过画面了解到学生的切身体验,这比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其他科目的文字表达更加深刻。

作品二(如图2):无论到哪里,家长们总是拿着手机,一天到晚看个不停,好像手机才是他们的宝贝。

图2

画面中的场景是一片大草原,两个剪影在帐篷里玩手机,而孩子一个人坐在帐篷外面,对着整片星空。表现手法非常的艺术,而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的绘画素材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深有同感,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应该进行反思。

作品三(如图3):人生,就是一个个选择,也是一张写不完的试卷……但,总会有结果。

图3

学生通过两条方向不同的路,一边是作业,一边是球场,眼睫毛分别表现了不同走向上的发展,来表达选择和结果的因果关系。学生的表现力让笔者十分惊讶,这个学生在平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但不代表他是没有思考的,相反,这个作品代表他平时一定是有关注而且思考过类似问题的,不过平时缺乏合适的渠道,和父母以及教师的交流是单方面的,而和好朋友的交流又缺乏一定的理性支撑。

作品四(如图4):

图4

一次班级的绘画比赛中,自己的努力在最后关头因为人性中某些阴暗面造成了结果的不理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过早看到他们认知之外的东西,既然这些东西在他们的人生中无法避免,在学生时代能提前了解并有适当的渠道来让压力释放,对他们未来的心理成长显然是有一定好处的。学生特意把眼眶画成黑色,整个画面用黑白来处理,外面用大片的文字把整个事件过程描述出来,让我们透过画面就能体会她当时的愤慨和委屈,在课堂上该学生边哭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在此期间,全班同学都是若有所思的表情。相信这样的事情大家在学生时代多少都会碰到,很多人会一直压抑到成年,适当的宣泄可以让这样的压力得到舒缓,经过这个过程,该同学的压抑的情绪能得到一定的释放,对于她未来的成长应该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二、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

作品一(如图5):一直都是爸爸带我去看海,我想爸爸妈妈一起带我去。

图5

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学生内心最深刻的愿望,他的眼中的世界是美丽的,但也有小小的遗憾,而学生并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大胆表现出来,情绪的释放在这里得以呈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介入父母过往的问题当中,但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未来没有想象。如果把这个作品给学生的父母看会是什么结果呢?相信他们一定会对家庭关系的建立有更深刻的想法。

作品二(如图6):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十全十美,而自己家的孩子都是最坏的人。

图6

这个作品在班上的展出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反响,当这个作品进行展示的时候,全班一下就沸腾了。

尽管语言上有点过激,但这幅画把大多数学生的心声表达出来了,他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在课堂上学生能以这样的方式得到支援,从而取得共鸣,知道自己不孤单是最大的慰藉,情绪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学生的表现方式也很特别,把家长眼中的双重标准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许这也是学生心里的一根刺。

作品三(如图7):在孤独的沙漠中,一株嫩芽冒了出来,带给人们希望。

图7

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思考是积极而乐观的,这个学生一定有一个聪慧而理智的灵魂,有失望而不缺乏希望,而且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切正是他传递的信息,而笔者很高兴能接收到,同时给学生以正面的反馈,感谢他对老师的信任。

类似的作品还很多,而且这仅仅是一堂美术课上学生的作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同,呈现出差距:有的比较稚嫩,有的相对成熟,但在思想的呈现上,笔者觉得他们是平等的。这个时候,技巧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学生愿意去想,愿意去表现,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那种信任让笔者感动,那种多样性让笔者喜悦。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模仿,甚至变本加厉。社会学有个名词叫“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那么可能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频频发生的学生坠楼自杀事件,一方面需调查、反思导致学生走向极端的原因,另一方面则需要警惕此类事件的“破窗效应”。作为教育者,无法改变学生生长的大环境,但能利用疏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能抒发出来,然后多部门联动处理。

艺术的评价特别是美术的评价,技术、技能、技法应该仅仅是一个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作品向内发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让作品成为思想的载体,通过作品来达到情绪上的表达和宣泄,也通过作品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更好的成长。人的需求层次也从理论上支持了这样的理念,人的价值的认识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无论教育的方式如何变革,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是从来都没有改变的,归根到底,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的过程。学校的美术教学也应该从单纯的技术技巧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个性心理成长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结构性命题,而美术教育能从多方面入手,逐渐抽丝剥茧地接近学生敏感而复杂的内心,那么,就让美术成为一扇打开学生内心的窗,让我们都能从这扇窗中细听到学生内心的歌声。

猜你喜欢
内心笔者世界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老师,别走……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