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钟大海
要探究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就必须了解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次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学生甲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进行学习,课堂笔记十分完整,让人感觉她一直都在认真听讲。当进行到训练这一环节时,笔者发现她的正确率并不是很高,表面在学习,但作业的反馈却令人失望,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虚假学习”。学生乙,上课一言不发,时而听课,时而发呆,在众多老师看来他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差的,在给予的学习时间内,他的学习状态显然未发生。从群体角度来看,在很多课堂中,笔者也观察到,当教师将一个问题抛出后,很多双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流畅自然,接力完成教师设定的问题,似乎解决了教师的教学重难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还只是学优生与教师之间的“完美演出”呢?后者会慢慢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状态似乎是疑似发生。学习未发生、疑似发生、虚假发生,这些都是课堂中虚假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学生永远也掌握不到学习方法。
促进语文学习真实发生需要从何处抓手?课堂时间的布局相当重要,一切的真实学习都应该发生在时间的深度里。那么短短的40分钟,我们的学习时间该如何分布呢?
学生自己学习。在整个时间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这种给予带有目的性,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不舍得,或者不放心把大块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精细备课,恨不得将知识一股脑儿地输出,铃声一响马上填鸭,一节课下来学生呆滞,教师疲惫。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课堂也许信息量大但场面可能略显冷清,收效不佳。从长远角度看,那种虚假繁荣的课堂对于学生的深度思考、有效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被动获取中。碎片化的问题,流水式的课堂,这些都不能产生有效学习的条件,更不能满足学生穷尽思维的可能。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高低的,他们对掌握新知识所需的时间也存在差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自己研究、探究、思考,慢慢领悟得出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教师也要慢慢改变观念,敢于大胆地放手,调整课堂教学节奏,把整块时间留出来,把问题“放”下去,让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考,让个体思维“活”起来。笔者曾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观摩课,执教篇目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一文,笔者观察到执教老师把课堂划分为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中设计一个大任务,将大任务“放”下去,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只有这样恰到好处的时间给予,把“我”从“我们”中解放出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的真正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当下课堂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中的小组学习,可以是同桌两人一组,也可以是四或六人一组。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的不正确的思考结果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课堂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讨论和学习中要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融合性的优势,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例如,在教学《两茎灯草》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完要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后,设计了一个训练环节,要求学生找出事例中哪些不能体现李叔叔的记忆力超群,并说出理由。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六人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积极思考,认真发言,完全没有课堂中的那份拘谨;发言的同时,每个人都会认真倾听;当意见不一致时,也会进行讨论。在思辨的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环节中,学生应该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而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教授。那么整班合学的主要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并且做到深度发掘学生的合力潜能。
为避免学困生需求的无助,同时释放小组互学的“狭隘”,教师应该让前期“小我们”的互学汇入到后期“大我们”的整班合学中。其实,整班合学有两个“黄金期”:第一个是前期的深度思考,第二个是后期的分享期待。学生期待的眼神是对知识的渴求,那么分享就是存异的思维“和解”。整班合学可以是一种大融合、互动性的深度对话,让所有学生的思维得到再一次的激发,让前期各组发现的不同逐步走向和谐与统一。在《两茎灯草》一课的教学环节中,教学目标指向的是通过典型事例来突出严监生的吝啬的性格特点。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领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笔者发现,课堂中,学生通过交流发言,抓住了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以及两个侄子和赵氏的语言,反衬严监生的吝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追问、关联等教学行为让其他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再加上教师最后小结,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将人物形象写活的方法,充分指向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化、迁移、运用,通过教师引导,整班合学,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真实的学习在课堂发生。
首先,要用真实的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尽量化解学生不敢说、说不出的尴尬局面,这种平等的课堂气氛来自教师的个人智慧与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接着,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有具体的学习指令。教师教学指令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中能否实现高效、深度思维。在教学《两茎灯草》这一课时,教师指令明确,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严监生吝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并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这一学习指令非常清晰,先读,再画,再圈,最后写。清晰的指令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一直跟着教师的指引走,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教师要设定具有批判性、探究性、挑战性的任务。它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也可以是一项(或几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些任务是非常规的,不能立即解决,完成路径也是多样的,这样才能在教师预留的整块时间内,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真实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不是在简单的符号与知识表面滑行,而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一切真实有深度的学习都应该发生在时间的河流里,要合理、科学地布局课堂时间,通过学生独学、小组互学、整班合学、教师导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让同学成为“同学”,让语文课堂真实学习得以发生。当然,并不是有了时间,真实学习就能发生,我们的教学要“深”于课堂,“长”于课堂,不断激发学生潜能,让真实学习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