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 张小平
摘 要: 对标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相关精神,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教学面临的具体困境入手,探索平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基于实践、面向中学、切合课改、立足地方、适应时代、借助媒体、追求特色的语文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师范认证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为了贯彻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17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要求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开展师范类专业国家统一认证工作体系。在上述背景下,如何与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相关精神无缝对接,如何探索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的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的有效路径,切实提高师范类学生培养质量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水平,成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展开,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较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反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1](2)语文实践能力是一个包含复杂、多项能力的综合系统。首先,考查教师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控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其次,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说课、上课的能力;再次,关于课后习题的布置,考核评价的完成,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最后,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科研论文、项目的申报与完成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然而,从内容到形式,许多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面临相同的困境。
一、实践教学的困境表征
1.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以我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养成的明确规定。主要通过创设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熟悉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然而,这一教学实践环节主要放置于“语文教学法”的授课过程中,且实际能够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仅为短短数周。以本校“语文教学法”为例,课程开设1个学期,每周4个学时,总共72学时,实践课不足36学时。时间的严重短缺,让课堂实践教学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实践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法”这门课开设于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许多学生忙着准备复习考研,备战国考、省考,在就业的压力下,一些学生忽视教学法的学习。而且,一些学生对于实习工作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只要到实习单位去,就能够迅速进入状态,不需要在教学法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提前做好准备。然而,从近几年学生实习现状调研来看,由于对实操课程不重视,学生在正式实习和工作中顾此失彼、失误频發。
2.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技能训练不够,学生自主训练不到位。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经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2]在《走进新课程》中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应该“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1](2)。因此,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必须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结合,全面发展。然而,一些学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等入手的实践教学,依然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学生信息化素质的提高。甚至部分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简单地等同于PPT、小视频的制作方法,对一些更高效的教学手段诸如“慕课”“微课”等完全没有概念,更谈不上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由此,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成为镜花水月。
3.教师教学手段落后。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的革新。然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尤其是认证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并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致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沟通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无法得到训练。将大学课堂上形成的惯性思维带到实际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很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同时,由于没有硬性要求及相关系统训练和指导,学生自主训练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三笔字”功底不扎实、教学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准确把握课堂重点和难点、教学媒体应用时机把握不准等方面。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不符合实践教育需要的教学内容。由此看来,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才能有所成效。
二、突破实践教学困境的路径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搭建贯穿始终的教育教学实习平台。
根据师范类认证的各项要求,应对新时代背景下对复合型、应用性的人才需求,我们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首先,应该在“语文教学法”实际教学课程中加大实操课程的训练力度。
首先,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法,适时运用能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讨论——探究”法,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实践”法实施教学。
其次,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以往“回顾旧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应用新知”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运用自学式、启发式、体验式、感悟式及师徒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习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生将单纯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完善教学过程。“语文教学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见习,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深入语文教学课堂实际,通过听(听课)、看(观察)、问(访问)、议(评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形成校内、校外、课上、课下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
2.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行业工作能力。
就语文教学工作而言,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学能力、发现能力、评价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讲授师范类认证相关课程的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实操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育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师范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现代化教学能力。教育要现代化,首先是教学手段(媒体)的现代化。我们应该在认证要求的相关课程中,融入相关教育信息技术内容,培养学生自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在实践教学和实习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此适应信息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
3.重组教学课程,构建“多对接”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对标师范类认证工作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已成定局,但课程设置仍显滞后,尤其是实践型、应用型课程欠缺。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急需构建有突破性改变、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实现从业对接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多方向专业课+拓展课”的模块,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
“多方向专业课+拓展课”模块的构建,表现在“语文教学法”类课程体系构建上,应该结合语文教育史、教学论、教法论等若干不同层次的课程,结合当下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度添加实践类的选修课程,诸如语文教材的分析,教学技能的训练,阅读、作文的教学指导等,这样可以满足实际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4.加强与实习基地合作,建立立体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重心应该落在学生对所学汉语言文学知识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化。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的教学基地的保证。教育部颁布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对学生参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基地、指导教师都有明确规定,比如要求参加教育实践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教育实习成为师范类认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然而,我校以往教育实习仅仅是大四最后一学期几周形同虚设的校外实习教育,真正登台讲课的机会非常少。教育教学实习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将在校期间学到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尝试运用到实际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对原有的、陈旧的实习制度进行整体改革。一方面,可以聘请选拔长期在中小學任教并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来学校,采用讲座、座谈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他们上“示范课”或者兼任“语文教学法”课程的老师。另一方面,高校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要深入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如果能有效推进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同培养中小学“准教师”的全新“地校共育”实习方案,将十分有利于学生教师能力素养的培育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建立立体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切实提高学生行业工作能力的关键。
5.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除了让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工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外,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使学生切身感受教学科研工作的乐趣。
与语文实践教学相关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与语文教育教学相关的调研及教学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和教学改革等论文。语文教育的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趣味性等方面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及基本应用能力。
对于目前国家进行的语文教学课改的新措施,应该有所调研。这样,既可以掌握我们国家语文教育现状,认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文教学理论的认知,培养学生语文科学教学能力及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
多年以来,实践教学考核的特殊性使科学评价难度加大,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较为深入切实的调查访问,并将调查结果进一步规范完善写成调查报告。将调查报告纳入考核体系,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应该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对标师范类认证的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教材,完成课堂内外教学工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改革,将成为提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教研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1-11-22(3).
[3]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2-203.
本文受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标师范类认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YBJG-13;“传承·革新·现代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教改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YBJG-14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