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转 范航 张林
摘 要: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教育子女,让子女充满幸福感并积极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本文探讨幸福感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提供建议对策,以在家庭中营造幸福和谐的氛围,阻断不幸的代际传递,促进子女身心健康。
关键词: 幸福感 代际传递 家庭教育 子女
习近平同志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各方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身心健康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大同小异,那些存在心理问题且成绩糟糕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却不尽相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所讲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因素造成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抑郁、焦虑甚至轻生等状况的不在少数。因此,如何促进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积极影响,使幸福感能够在亲代与子代之间有效传递是当代家庭教育值得关注的。为了探索幸福感在代际间的传递机制,有效阻止不幸在家庭中的蔓延,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以为家庭教育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和启示。
一、家庭教育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路径
(一)教育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
1.父母教育期望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期望会影响子女的学业表现。一方面,父母积极合理的期待可以促使子女形成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智力潜力的开发。父母的期望对子女的学业进步起着激励作用,与此同时,父母对子女学业的满意度会进一步提升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凡事要把握“度”,父母的期望如果过高就会适得其反。父母过高的期望容易使子女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和严重的逆反心理,学业上出现逃避、抗拒甚至厌学等不良情绪。国外研究很早之前就已经发现,那些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青少年大多处于父母的压力和负面评价中,尤其是在学业方面承受过大的期望压力[1](955-967)。因此,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将大大降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教养方式存在代际传递效应。换句话说,亲代的教养方式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子代的心理和认知,并且能够预测子代成年后对下一代采取类似的教养方式。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子女通过对父母严厉管教方式的观察和模仿,从而习得暴力或具有攻击性的惩罚方式和认知习惯,成年后更容易表现出来。研究表明,中国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现象比例较高,那些儿时曾遭受过体罚的父母中,约57%的父亲和72%的母亲会对自己的孩子实施轻度体罚(如面壁罚站),约37%的父亲和53%的母亲会实施严厉体罚(如扇耳光)[2](119-128)。因此,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会代代相传的,父母作为教育者承担着家族教育正性传递的重任。与此同时,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起着重要影响,教养方式是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情感温暖、鼓励信任的积极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良好人格的形成,拒绝否定、严厉惩罚和忽视等消极教养方式不利于人格培养[3](183-187)。具体而言,在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子女容易形成外向性人格,在专制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子女容易形成神经质人格。与此同时,人格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3.亲子沟通的影响
在家庭中,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传达各自的信息、态度和情绪情感。良好的亲子沟通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进一步增强主观幸福感,还能促进父母处理子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较高,进而会提升幸福感水平[4](65-68)。因此,父母与子女沟通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既可以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想法,又可以培养与子女的感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传递幸福。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子女交流沟通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状态的影响。部分存在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的父母对待子女往往缺乏关心和互动,很少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5](203-211)。如果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生活满意度低,则他们与子女的沟通次数会减少,甚至倾向于回避与子女的交流,而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父母则恰好相反,他们会主动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将自身的幸福感在交流过程中传递给子女。“将一件快乐的事分享给十个人,那么就有十个快乐的人”,这些研究证据告诉我们除了子女对父母的细心观察外,父母想要将幸福感传递下去,亲子沟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4.父母教育理念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数中国家长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目标衍生了很多教育问题,影响子女全面发展。第一,重结果轻过程。如今一些父母认为只有学习成绩突出才能成功,将来才会有出息,在对待子女学业问题上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和年级排名,忽视子女平日里的努力、付出和进步。第二,重学习成绩轻兴趣爱好。在中国,一些父母会选择给子女报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担心子女被其他同龄人拉开距离,因此對于子女的兴趣爱好不会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一切向学习成绩看齐。第三,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如今有些家长过于重视子女的书本知识学习而忽视生活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好理论知识才能够从容应对高考,但这恰恰影响青少年社会技能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观的父母会要求子女不仅学习成绩好,在兴趣爱好上也大力支持,使之最终成为综合全面发展的人,幸福指数高。
(二)家庭环境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
1.父母婚姻质量的影响
据统计自2004年起我国夫妻的离婚率已经连续十年增长,俨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除了离婚,夫妻间的冲突矛盾会对子女造成极大伤害。其中,婚姻质量会影响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婚姻质量良好的父母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与子女更亲密,多采用鼓励、理解等民主型教养方式。婚姻冲突较多的父母负面情绪较多,对待子女多采用严厉管制和惩罚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关心不足[6](525-528)。情绪影响人的外在行为,夫妻之间不和谐容易导致负面情绪较多,对待子女往往冷漠、忽视的情况较多,对待子女的需求无法全身心地给予帮助和满足,并且这种消极的家庭氛围会对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损害,留下心理阴影,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出现内外化问题。夫妻和则家和,家和则万事兴,夫妻和睦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幸福感指数往往很高。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一个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反映这个家庭的社会阶层。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会显著影响教养子女的方式。具体来说,受过较多教育或者学历水平较高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往往采用民主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并且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学历较低的父母可能会更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多采取拒绝、严厉惩罚、恐吓或否定的态度。对于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而言,收入较低的父母多会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命令子女顺从并控制子女,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那些收入水平较高的父母会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自由、沟通和关爱。因此,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虽然并不是所有低文化低收入家庭都是如此,但不可否认父母的教养方式会无形之中受其影响,使得子女的积极情感体验较少,幸福感较低。
(三)遗传因素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
人格因素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影响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反应,父母的人格特质对子女的养育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7](395-402)。例如,在“五大人格”中,神经质人格的父母容易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这些消极情绪容易限制父母对子女发出的情感信号做出充分反应的能力和意愿,并倾向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过度干预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家庭氛围较为紧张压抑。在这种家庭环境里的子女将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对父母产生不满,亲子关系往往较差。外向性人格和宜人性人格的父母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乐意与子女进行学习、游戏和情感上的互动,采用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为子女营造轻松快乐的生活氛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将体验更多的愉悦和温馨,亲子关系往往较为融洽。此外,父母的人格特质是影响子女幸福感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可以直接通过遗传的方式使子女形成与之相似的人格,因此外向性人格的子女的幸福感指数往往较高,神经质人格的子女则幸福感相对较少。
二、教育启示和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加强心理建设。
首先,夫妻的婚姻质量对于家庭和睦和子女成长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应当注重维系夫妻之间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婚姻关系,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应当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抗挫力。当自身情绪不良或者家庭出现困难时要控制好自身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不可将自身消极影响传递给子女。最后,注重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由于内在人格和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外在行为,因此父母的行为表现会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子女。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子女会模仿父母的外在行为,因此父母健康的人格、兴趣及爱好等不仅影响自身,还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对子女间接加以影响。因此,良好的夫妻关系和心理建设不仅对父母自身有益,对子女成长和家庭和谐稳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采用民主型和权威型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深远而长久,建议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包括民主型和权威型。民主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家中尊重子女,平等对待子女,会倾听子女的需求并满足合理的要求,会让子女自己做决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安全感较高,性格开朗并且自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指具有一定控制性又比较灵活的一种教养方式,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与民主型教养方式有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对子女有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并根据子女的表现赏罚分明。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自我控制力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均不利于子女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这两种教养方式在当今社会不在少数,弊端往往在子女青春期或成年后才慢慢出现。因此,建议父母对待子女应当基于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尊重子女的自主权利。
(三)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交流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子女之后建立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亲子依恋能够使子女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型”,这种模式会无意识地影响子女对他人的心理表征[8]。因此,父母应当多给予子女爱和关心,满足子女正常的心理需求,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和思维转变,建立一种亲密型亲子依恋关系。主动与子女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内心想法和成长需求。当子女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愿主动找父母沟通时,父母应当鼓励并引导子女敞开心扉,并对子女的想法给予理解和肯定,使子女认为父母值得信任,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及时掌握重要的信息,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有效减少一些负性事件或不良情绪对子女造成的后果。最佳状态是父母能和子女做知心朋友,拉近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同时保持长辈的威严,这样父母的积极情绪会在交流中传染给子女,使子女同样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重过程,轻结果。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应当积极关注努力过程,并对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和正性反馈,使子女有信心面对更大的挑战,永远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只注重结果,会抹杀子女努力付出的过程,使子女逐渐丧失信心和动力,容易产生挫败感、抑郁和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例如在学业方面,如果父母一味看重成绩排名,只会增加子女的学业压力,严重者甚至会厌学或自暴自弃。因此,父母应当了解子女的实际水平,帮助子女制定合理的子目标,并鼓励他们每次只要努力达到小目标即可,既可以减轻子女的学业压力,又可以使子女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实现目标,促使子女在不断进步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幸福感。除了学习,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只要子女在不断努力争取进步,父母便应当鼓励和支持,至于结果并不是特别重要。此外,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喜好特长也有所不同,父母应当鼓励子女发展兴趣爱好,并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能一味地重视学习成绩。生活中一些擁有才艺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很优秀,因为发展兴趣爱好的过程对大脑智力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非但没有耽误学业反而有助于智力和潜力的开发。在多元社会,多才多艺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最受欢迎。在发展子女兴趣爱好的同时,应当注意加以正确引导,不可任由子女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兴趣爱好中无法自拔,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另外,尊重子女个性的发展,不可用自身封建固守的观点要求子女,不抹杀子女的天性,正确引导孩子的个性发展。父母应当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接纳子女的性格特点并正确引导,否则将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aylor C F, Finch A J, Spirito A, et al.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Journal of C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4, 52(6).
[2]Wang M, & Xing X.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al Corporal Punishment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pouses Corporal Punishment[J].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014, 29(2).
[3]陈明琴,刘发勇.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人格特点的相关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徐杰,张越,詹文琦,王晶,代娅梅,张林.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
[5]Sonego M, Llácer A, Galán I, & Simón F.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Education on Child Mental Health in Pain[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13, 22(1).
[6]何茹,于方舟.夫妻關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4).
[7]Huver R M E, Otten R, Vries H D, & Engels R C M E. Personality and Parenting Style in Parents of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0, 33(3).
[8]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197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HA19 0150)资助成果。
通讯作者:张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