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宗祠楹联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传承

2021-06-24 09:44冯婉莹陈展毅林健鸿刘晓君汤晨儿关钰琼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现实意义

冯婉莹 陈展毅 林健鸿 刘晓君 汤晨儿 关钰琼

摘   要: 顺德宗祠楹联是中华楹联文化的重要部分。顺德的宗祠楹联行文优雅,是顺德的政治、文化缩影。笔者实地走访和摘录分析楹联,按照宗祠楹联的功能、意义,把顺德宗祠楹联分为寻根溯源联、训勉后昆联、弘扬祖德联三种类型,分别阐述其特点。传承宗祠楹联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顺德宗祠楹联保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提出改进方案,供相关部门作参考。应突破思想观念的藩篱,不断适应时代趋势,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更好地发挥宗祠楹联的文化作用。

关键词: 顺德宗祠   楹联文化   现实意义   传承发展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树上的奇葩。作为一种联语,多出现在建筑物的楹柱上,因此得名。楹联习俗在全球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顺德宗祠楹联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探究、继承并发扬顺德宗祠楹联文化,对促进岭南文化和中国各地域文化交流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动力,为家风文化提供载体等都有显著的作用。宗祠楹联作为宗祠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可以为我们探知佛山宗祠文化、了解佛山宗族史及研究佛山名人等提供珍贵资料,故传承宗祠楹联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性。祠堂本身就是文化的物化现象,楹联更是祠堂的精神载体。透视不同的宗祠楹联,能够给顺德乃至广东带来更多文化资源。

一、顺德宗祠楹联的现状

顺德的宗祠楹联资源相当丰富。较著名且富有特色的有:张氏大宗祠,极具广府文化特色,修缮后还原旧貌;吕氏宗祠,损坏较严重,但灰塑、砖雕等保存良好。这些宗祠的楹联刻在砖石、实木等载体上,样式不尽相同,内容从敦睦成家到建功立业,重点各异,乡土气息浓厚,又具有丰富内涵。顺德宗祠楹联底蕴深厚,总体数量大。顺德区辖4个街道、6个镇均有宗祠。分布在北滘镇的宗祠尤为多,其中多集中在碧江。其次是杏坛宗祠,数量较多且知名度都较高。大良、容桂这两个街道的宗祠最少。近年来,佛山市政府刮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旋风,多次发放市级文化遗产认证。顺德区政府迅速响应,采取必要措施,使文化资源受到保护并实现价值。

顺德宗祠楹联底蕴深厚,总体数量大。顺德区积极营造激活宗祠楹联的浓厚氛围,楹联的保护开发工作有序进行,但问题仍存在。如部分楹联宣传力度不足,大多数游客欣赏宗祠楹联时仅仅关注宗祠楹联文本本身而忽略背后的含蓄蕴藉等。总之,宗祠楹联保护开发和提高宗祠楹联影响力方面都有待继续改进。

二、顺德宗祠楹联分类及内涵

自明代始,八股取士。士子为写八股文,精心研磨骈俪对偶,求精求进,使联语突破出律诗格律的界限。明中叶,楹联以春联方式普及全社会并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寄情酬赠、社会交际、庭室名胜等地都用起了对联,宗祠楹联应运而生。到了清代,楹聯达到鼎盛。构思老到,行文优雅,技法精湛,宗祠楹联有了大发展。有宗庙祠堂处便有楹联,宗祠楹联争奇斗艳。顺德宗祠楹联样式繁多,总体可分为三类:寻根溯源联、训勉后昆联、弘扬祖德联。

(一)寻根溯源类

寻根溯源联,特征明显:明确“根”“源”,清源而正本,永记衍派之地。如杏坛陈氏大宗祠楹联“颍门统绪呈箕范,川水流芳庆瓞绵”说的正是此事。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东二十五里阳乾山,流经开封府禹州北入许州界[1],是河南省的重要河流。《汉书·地理志》曾注:“颍水历郡三,颍川、淮阳、沛郡。”颍川陈氏,为河南大族,以颍川四长之首陈寔为嗣子,曾出陈泰、陈群等名人。由于战乱等原因,颍川陈氏部分族人迁移到广东顺德杏坛开枝散叶。但杏坛陈氏不忘颍川之“统绪”——宗族关系,仍牢记血缘纽带。同样地,勒流卢氏大宗祠“范阳开祖脉,羊额发新枝”也交代了河北范阳、顺德勒流羊额两大繁衍地。流水知源,佳木寻根,牢记出发之处。

(二)训勉后昆类

训勉后昆联,一是注重发扬良好家风,建功业。鼓励后人修身齐家,严于律己,成人成才。如顺德勒流敬业卢公祠楹联“敬恭桑梓遵贤训,业受芝兰继德兴”,即有芝兰玉树,后继有人、德泽长流之寄托。丛兰苏公祠“种百年树,读万卷书”。百年树人求立德,读万卷书思贤齐。良园胡公祠楹联“天下迎客且祝千家和至美,世间尊老须知百善孝为先”促家族和睦、尊老行孝道。这些宗祠楹联都训勉后生将祖训寄寓于心,三省其身,忠孝节悌,明德是也。

二是勉励后生立新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宗祠楹联的影响及儒家色彩。《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前文的立德与此处的立功,充分体现了儒家入世济世的精神。临危有策,立德立功,即所谓君子之儒。秉公持义,守正除恶,既可以恩泽当世援同宗,又可以流芳后世留芳名。杏坛刘氏大宗祠楹联“追远长辉阁道台门千秋不老,子孙荣发文魁武尉百世流芳 ”中,“阁道台门”,高爵贵胄功名显赫在当时,“文魁武尉”,文韬武略建功立业披后世,体现了对君子之儒的追求。将眼界置于个人情欲文饰之上,向庙堂进发,在为国家立功的过程中获功名、行实事、留芳名。勉励子孙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匡世鸿儒,流芳千古。

这里体现出宗祠楹联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过于强调“礼”的排他性、家族性、继承性,对外人有一定的抗拒性,不具备普适性。一族之事,与外人无涉,容易造成利益固化的舆论引导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宗祠楹联中,“枝叶”这个意象出现得相当频繁,“枝叶”,喻孝子贤孙。“香草美人”之比喻在楚辞中已经大放光彩,在宗祠楹联中亦多有使用。如漱南伍公祠楹联“永绍前贤建德建功建基业,长传后辈发枝发叶发彩华”,鸳侣何公祠“祖德荫子孙本枝衍百世,宗功泽后人俎豆祝千秋”等。“枝叶”生于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荫庇”之下,达官贵人须同出一族,同我族类。繁枝兆叶须同出一本,同根而生。福庇恩泽须同出一脉、分流同源。宗祠楹联在某些时候将祝愿和勉励作用拘束在一族一家,过于强调一族一家。

(三)弘扬祖德类

如果说训勉后昆联重在“励”的话,弘扬祖德联则重在“颂”;既颂又励,共同促进文化薪火相传。歌功颂德,前文提到的上层统治者与基层大家族之间的联系,整体体现在歌功颂德这一方面。因为“功”与“德”,是要上层统治者承认和肯定的。

在封建社会,社会治理方式是家国同构。基层治理方面,官僚政治和血缘政治相结合,实现君主对地方基层的掌控。在农村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往往是豪族士绅配合官府进行社会治理,帮助封建统治者维护政权、齐家治国。杏坛黎氏大宗祠楹联“裕衍宗祧盛祖开枝六十纪,庆兴国祚华堂荫德千万家”中“裕衍宗祧”对“庆兴国祚” “武威扬国誉,世綵振家声”的“国誉”“家声”之对都外化了家国一体的理念。封建统治者为了使政权更加稳定,基层治理更加有效,通常会采用拉拢当地大家族的做法,这在弘扬祖德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弘扬祖德联典例顺德北滘峭岩苏公祠“耕心种德,碧江苏族流传广。训道贻谋,太尉英名史籍扬”。“种德”者,种德堂也。碧江苏氏,位高权重,坊间有“佛山李待问,碧江苏吉臣”之谚语。峭岩苏公祠重建时,苏葵正出任江西布政使司、苏仲官至户部主事,重修的种德堂面阔七间,为很高等级建筑形制[2]。正是在皇室的允许下,北滘碧江苏氏才得到建筑形制上的特权。“太尉英名史籍扬”,可以看到太尉英名在史籍上的记录,种德堂的形制,无一不为官方和民间树立偶像与榜样,也为大族士绅在地方上的特权树立合法性。种种方式,提高了苏氏家族的忠诚度,形成了大族士绅和皇室的利益共同体。思想上“训道贻谋”,苏氏作为大族,在地方上通过强化封建伦理道德中的“道”,宣扬三纲五常,构建乡民在对皇权的认同。管理上,“碧江苏族”凭借在乡间的政治能量为中央官僚负责的基层政权扫除部分乡规民约上的壁垒,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掌握。既保证了中央权威,又赋予了地方自治一定的弹性。可以说,弘扬祖德联背后,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以集权为主、分权作为补充起辅助作用的社会治理模式。地方大族士绅权力作为皇权的延伸,把皇权的控制力扎根到乡村当中,成为特定时代特有治理方式的缩影。

三、顺德宗祠楹联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顺德区政府积极响应市政府号召,营造活化宗祠楹联的氛围,促进楹联的维护工作有序进行。顺德区政府关注并研究宗祠楹联文化,一方面传承了宗祠楹联文化,引起了社会人群对楹联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挖掘宗祠楹联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不仅培养了人民思想道德品质,推动了顺德乡村文化建设,还为振兴乡村建设发挥了模范作用。但与此同时,顺德宗祠楹联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宗祠开放度较低,群众对宗祠楹联了解不足。在访查顺德多个宗祠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宗祠都处于闭门状态,并不对外开放。经了解,除了在祭祖活动时期会有宗祠本家开门举行祭祀仪式外,平时也呈现封闭状态。群众没有进入宗祠欣赏楹联的机会,前往宗祠参观加强对宗祠及宗祠楹联的认知无从谈起。宗祠以慎终追远的祭祀功能作为主要功能,受到广府避讳文化影响,大部分村居民对宗祠楹联不甚了解,甚至某些地区的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员在查阅资料前都无法回答关于当地宗祠楹联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等问题。

2.部分楹联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与现代社会相悖。宗祠楹联,在书法上具有形体美,音韵上具有回环美,文案上具有意境美。历史悠久的对联句式工整,朗朗上口,音韵优美,但现存数量较少,顺德大多数宗祠楹联都是现代人在宗祠重修志庆时所作,与古式楹联相比,形制松散,意境上也远不及。并且宗祠楹联本身遭受破坏,导致楹联信息残缺。在思想价值上,部分宗祠楹联带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利己思想,不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在弘扬与传播正能量上起到带头作用。

3.宗祠楹联宣传力度不足,途径单一。在实地访谈中发现,村民难以解释当地宗祠楹联的含义,可知各級宣传部门在宣传宗祠楹联方面尚有进步空间。在宗祠内难以找寻到与宗祠楹联相关的资料信息。在宣传途径方面,除在宗祠门外挂着文物保护附上宗祠简介的立牌外,无其他实物宣传渠道。

(二)对策与建议

如何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宗祠楹联文化,促进顺德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

1.进一步完善宗祠楹联的维修保护工作。一是先建立宗祠维护负责人制度,发动当地村民宗亲共同维护宗祠,同时加入政府的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修缮资金的投入。双管齐下,责任到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宗祠建筑。二是动用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号召青年团体共同参与宗祠保护和楹联刻录工作,录用有文物修复经验的专家学者对被破坏的文物进行修复。三是督促立法司法机关,完善有关宗祠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宗祠发展奠定良好的立法基础。四是要合理统筹各方力量,有序推进宗祠保护工作。

2.为不同群体提供了解宗祠楹联的渠道。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召开楹联宣讲会,助推顺德楹联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公众对楹联的了解程度。还可以将宗祠及周边打造成集宗族聚会、社会民生、文化传承、消遣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地标性建筑,与之相配合,通过改造,发挥宗祠楹联潜在的历史和文娱价值等。如设计小游戏、打造智能村史馆。此外,当地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可拍摄宣传视频、广告等吸引外地游客,并设立导赏员,明晰地向游客介绍宗祠。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维护人民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工作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共荣、共同发展。协调楹联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宣传价值,在宗祠楹联的文本内容方面,剔除文本内不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成分。

3.结合“互联网+”,在网络上打造功能较为齐全的线上平台。互联网时代,在宗祠展示识别码尚不足够,应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游览与宣传活动。新媒体更是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技术,因此要抓住时代机遇,以楹联为素材和主题,利用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平台对宗祠楹联进行二次摘录和再创作,开发宗祠楹联相关的应用软件,为楹联融入大众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政府有关部门推进顺德宗祠楹联文化建设,用楹联文化打造顺德特色名片,并将宗祠楹联文化有机融入城市规划中,可通过市政规划建设宗祠楹联志愿服务亭、楹联长廊、楹联文化广场等,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共丰收,增强城市文化辐射力,彰显城市亮点。

5.部分宗祠仍是官方和乡民的交流平台,作为基层党建联系点使用着。该部分宗祠楹联的意义蕴藉可结合党政思想进行改造,作为政治宣传标语,其中宗祠楹联和宣传标语可借鉴诗词、对联等文体,“力任搜访之勤以附益之”[3](253)。以建设相应的中国楹联语料库为基础,展开有关楹联风格的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促进政治宣传标语和宗祠楹联机器自动生成研究,以开发各种满足人们了解(检索)、学习、欣赏、创作宗祠楹联地辅助工具[4](81)。归纳宗祠楹联和横幅、广告等标语中可借用的要素,并通过置换、转移等方式,将宗祠楹联的句式、词组等相通之处融入政治标语中,因地制宜地传达党的法规精神,提高群众对党文件法规的接受度。

四、结语

楹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顺德宗祠楹联文化、促进佛山宗祠楹联资源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对提高顺德乃至佛山的全国知名度有独特作用。其中对顺德宗祠楹联文化的发展及现实意义的研究重点不仅是对宗祠楹联的保护性整理,还在于根据现存的问题向相关部门管理提出可落实的具体方案。在世界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突破思想观念的藩篱,不断把握时代趋势的发展方向,探索新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宗祠楹联的文化作用,讓宗祠楹联文化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

参考文献: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19点校本:2002.

[2]南方日报[EB/OL]. https: //m.sohu. com/a/26930478_ 161794.2015-08-12-2021-1-20.

[3]梁章钜.楹联丛话/附新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周昌乐.中国古典诗词楹联的计算化研究[J].心智与计算,2012,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184705)与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基金项目(编号xsjj202013zsb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