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推广下,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阅读存在阅读难、阅读兴趣低、阅读目的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创新课堂、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对策,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师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30
语文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靠的是积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渐渐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但是根据学者研究,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漏洞,无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家庭方面,都存在着阻碍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障碍。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语文阅读的定义与作用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作为贯穿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的学习行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从学生小时候抓起。在高考语文卷中,阅读题近乎占了三分之一的分数,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喜爱读书的孩子更爱动脑思考问题,将来上学后学习能力也会更强。
什么是阅读?阅读的定义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第二种,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但是根据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程度以及阅读情况,更多倾向于第一种,即单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事物。小学语文阅读的定义也更加贴近第一种,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并没有多广阔,所以这个时期的阅读更多是帮助学生认识、认知这个世界的善与恶,同时借助内容积极向上的阅读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世界观。
(二)阅读的作用
1.帮助学生认识世界。针对小学生的大脑思维结构特点,阅读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最有效的一种行为。学生婴儿时期对世界的认知是一张白纸,而日常生活的一些技能使他们慢慢能学会生活自理,到小学阶段便到了知识发展的阶段,也是初认识世界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可以根据學生天生的一些特性来进行文本的选择,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所替学生选择的文本都有可能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或是对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物有一定的概念定义。因此家长或教师在积极为学生选择健康的文本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行挑选阅读。
2.帮助学生个性发展。扩大孩子的阅读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健康、顺利地发展,阅读好的书刊、作品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和修养,开阔视野,使人的心理品质健全。现在一些家长会忽视学生本身的意愿,让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班,却独独忽视了阅读的培养。整天埋头题海、兴趣班,容易使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缺陷。阅读的作用其实并不比兴趣班的含金量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所云不无道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者应扩大孩子的阅读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3.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近年来,高考除了作文题难之外,高考语文的题目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不读名著、不积累古诗文,单靠课本的阅读量和文学常识根本应付不来,而且题量、字数也比往年有所增加。也就是说,高考语文其实是一场阅读力的较量,阅读的重要性渐渐凸显。小学语文正是为学生打基础的时候,打好基础,学好语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语文阅读的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阅读的引导者。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由于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导致许多教师还处于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灰色衔接地带。教师想方设法创新课堂,却因为一些陈旧思想的限制或对新式教育倡导的学习方法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没有明白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教师在课堂上不自知地以创新的形式上着传统的课堂。阅读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学习,但是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倡导这两点。对于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一味追求成绩和死记硬背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语文失去兴趣。
(二)家长培养程度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榜样,原生家庭对学生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应该让孩子看到家长共同参与的一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能够自觉形成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铁三角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其中在小学阶段学校与家庭的比例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孩子对阅读的看重程度。
(三)学生自觉程度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学生拥有许多充满诱惑力的“玩具”,手机就是其中一个,小学生的手机拥有量也不容小觑。学生经常用手机打游戏,上网聊天,却很少利用手机进行阅读。不仅如此,在阅读课上有些学生也不会态度认真地抱着书本深入阅读,而在家更是完成作业后就开始玩,基本不会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四)学生阅读范围窄小
小学生的阅读文本基本由教师或是家长决定。而教师和家长在决定文本的时候,往往不会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思维特点来选择。甚至存在一种情况,部分家长或教师根本没有让学生阅读的想法,一味追求成绩高低。其实小学生阅读文本可以有多方向选择,只要遵循健康、学生感兴趣两个条件就可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经典、童话故事或是寓言故事都是很好的选择,只有让学生有更多文本选择,才可以拓宽其知识量。
(五)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小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加之教师与家长没有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导致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现在小学课本改版后,新收录了小说、古诗等更多名篇,可见阅读越来越重要。但是许多教师还是使用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去讲阅读,学生没有办法理解文本带来的感情,无法产生共鸣,因此难以对阅读产生兴趣。
(六)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
小学生看书一般需要图文并茂,对于十分枯燥的纯文字纯理论书籍会感到阅读困难。同时部分学生的阅读目的不明确,只是一味看书,怕教师抽查便死记硬背文本情节,这样对学生三观的建立毫无帮助。
三、语文阅读的创新与策略
(一)明确阅读目的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目的是一节课的根本,如果目的不明确,会导致整个课堂松散,学生不知所云。当安排阅读课的时候,教师要明确阅读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本书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只有明确这两个问题,阅读才有意义。学生应该积极跟随教师的脚步,带着兴趣阅读,带着热情阅读。家长要积极给孩子灌输阅读的正确目的,并给予多重鼓励,让孩子步入阅读的世界。阅读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是非观。明确阅读目的,给孩子一个阅读的新世界。
(二)创新阅读课堂
新式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过去传统的阅读课,多数都是教师把学生带去图书室,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难以自觉阅读。一门课程的开设,一定有所意义,而一堂课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授课、学生听懂了多少。灵活的教学方式总是能得到学生最大的接受和宽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摒弃过去死记硬背的观念,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产生的感情。
(三)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分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是指完成课本内课文的学习,即是完成了课内阅读的任务。而课外阅读容量大,书籍繁多,种类繁多,和课内阅读虽然有很大的相似点,但是选择上会有更多可能性。正因为这个可能性,会让学生拓宽视野。当一个学生饱读诗书的时候,也正是气自华的时候。如果学生对课内阅读有一定的厌恶情绪,教师可以首先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待到学生对文本熟悉了,对阅读不抵触了,再引导学生进入课内阅读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性
随着语文重要性的凸显,语文阅读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越来越重要。从中考、高考阅读的占分比来看,阅读已经有了压倒性优势,而在将来阅读也必将成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一种学习行为。另外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下,汉语渐渐占领了一席之地,所以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汉语的发展性。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或许在将来的课堂里,学生会把阅读放在首位,深入体会阅读的快乐。
五、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而在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时,师生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因此要精选课外阅读文本作为学生阅读教学的补充。而课堂的创新对提高学生成绩也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为此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目前,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师应该着重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师对于阅读的重视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对阅读的认识,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卓.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唐雪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周玉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黄石市两所小学为例[D].湖北师范大学,2017.
[4]李明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