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时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导时机

2021-06-24 15:46李丹萍
理论与创新 2021年5期
关键词:时机引导小学

李丹萍

【摘  要】随着教学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开放性自主课堂的构建,倡导将语文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进行问题的发现、思路的拓展、方法的运用、结论的归纳和效果的评价这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目的性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调整,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而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把握时机进行引导。本文将对如何及时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导时机进行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引导;时机

引言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迷茫再到清晰的真理性发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面共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将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学生对于教师在思维运转方面的依赖。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住引导的时机呢?

1.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致不高时进行兴趣激发的引导

张洁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这段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一项事物感兴趣,那么他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自动的携带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相较于他人能够更加高效的掌握熟练,这种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为活泼好动的时期,其对于事物的探索性和追逐性也更加强烈,一般来说只要小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就能够以一种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的状态参与到其中并获得巨大的进步。而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抽象,在进行文章学习时其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核心的分析都相对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乏味感,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而失去了兴趣支撑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就不能够切实的提高效率,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兴趣点。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猴王出世》为例,由于《猴王出世》中的语言相较于现代的白话文来说有些晦涩难懂,因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难以理解而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在这个时机点上,教师就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和学生说:“大家都看过动画片《美猴王》吧,里面的故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啊,那么你们不妨将动画片中的‘美猴王出世这一集的内容于《猴王出世》的文本内容进行比对,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距?”教师借助于动画片的吸引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调动,能够充分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困惑而无法自行解决时进行适度的引导

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增有一句名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这句名言就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在学生对知识感到困惑时,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思维引导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困惑时能够及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称之为“教”,小学生就容易因为教师过早的引导性讲解而没有充分调动其思维,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的掌握好引导的时机,适时的打开学生的思维并进行有效的拓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难忘的一课》为例分析,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困惑,那就是“不就是一堂教授语言文字的课程吗,为什么会难忘呢?”面对学生的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适度的引导:“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上的,为什么不将它放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之下进行分析呢?”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之下恍然大悟,通过搜集资料就会发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抗战胜利之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在台湾地区进行中国大陆文字的教学自然是难忘的。

3.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文章理解性思路有所偏离时进行思维矫正的引导

文章主旨方向的理解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核心极为关注,当然至今为止文章阅读中的抓住核心仍旧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不同的是教学中对待学生能否抓住主旨的态度有所不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景阳冈》为例进行分析,这是一篇古代小说,虽然其中的语言表达较为直白,但仍旧有一些词语的运用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方式存在不同的,因而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除了要认真分析其中的主旨,還需要掌握的就是其中的重点词义,文章中武松问店家道:“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在日常的引用中我们将“如何”解释为“怎样”,而在这里如果将“如何”解释为“怎样”明显是不恰当的,而如果学生将其解释为“怎样”,那么这句话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成了“我吃了三碗,怎样才能够不醉”,这与原文的意思表达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同时与下文店家的回答所阐述的意思不连贯,这是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同学们为什么要从词语本身看词语而不懂得变通呢,店家的意思表示很明确为什么不从店家的意思表示着手来分析上文中的词语呢?”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就恢复了偏离的方向,用下文意思来推测上文的意思,从而得出此处的“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4.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产生失误判断时进行纠正性的引导

语文学习具有高度的思维抽象性,在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题型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节的分析和情感的总结,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深入到文章中,并且在实际的解答中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导致思维进入岔路口或者死胡同而无法使思维正确的发展下去,这通常是由于学生对于文本在第一印象中的理解不正确,或者在其后的思维梳理过程中产生了混乱,导致学生在思考时不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一问题仍旧沿着这一错误的方向发展下去。还是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景阳冈》为例进行分析,在文中店家回答武松询问为什么不能过岗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对于这句话中的“大虫”,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体型较大的虫子”,但是什么样的“大体型虫子”会伤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呢?这明显就是对“大虫”字义理解的错误判断,而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思路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但是却对正确的答案无从着手,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其进行纠正:“既然大家都不能真正的理解‘大虫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仔细阅读文中后半部分对于‘大虫与武松战斗时的具体描述呢?”学生在这时就会找出文中一系列与大虫相关的描述细节,如“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往上一扑”、“吼了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综合这些学生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个“大虫”的意思就是“老虎”。

小学语文的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学素质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宏观把握是关键环节,教师在具体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延伸性和拓展性补充材料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展,使学生自主地形成认同心理,避免学生思维发展的盲目性,用提问的方式点拨学生,将引导充分的融合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郭鸽. 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分析力[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04)

[2]朱丹. 优化合作方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摭探[J]. 《成才之路》. 2019(06)

新疆焉耆县包尔海乡中心学校    新疆焉耆    841103

猜你喜欢
时机引导小学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