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慢性病,疾病进行性发展, 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就是严重并发症之一[1],中医属“消渴痹病”。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以心悸、水肿及视物模糊,机体出现麻木、痒、触电、发热等感觉为普遍特征,而严重的还会造成下肢关节病变或者下肢溃烂等并发症。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医以控糖预防为主,而中医则从调节患者机体血运及疏通经络为主,促进周身血液循环通畅。本次研究将益气化瘀法用于消渴痹病的治疗中,分析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60例病例,均为2019年9月-2020年11月就诊的消渴痹病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0-76岁,平均(46.0±3.7)岁;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9.8±2.6)年;对照组,年龄42-74岁,平均(45.2±4.1)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10.2±3.3)年;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且存在四肢麻木、体乏无力及舌苔暗等中医“血痹”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病变;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合并其他严重机体病变者;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存在交流障碍或精神病患者。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控糖基础上,餐前口服依帕司他片(北京优你特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229,规格型号:50mg)50mg,每天3次。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益气通洛汤(黄芪25g,鸡血藤 、海风藤、桑枝 白芍 、川芎、丹参各15g,地龙、僵蚕各10g)以水煎服,早晚温服。
两组均治疗2个月,评估疗效。
1.3观察指标
1.3.1评估治疗成效 以患者四肢乏力及麻木症状消失,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均恢复正常为显效,以上述症状改善,且MNCV及SNCV明显增加为有效;以上述指标均未改善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比例+有效比例。
1.3.2评估MNCV及SNCV变化。
2.1两组治疗效果评估 与对照组80.0%的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的96.7%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评估[n(%)]
2.2MNCV及SNCV变化评估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NCV、SNCV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MNCV、SNCV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MNCV及SNCV变化评估
中医将糖尿病纳入“消渴”范畴,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纳入“血痹”、“痹症”及“痿症”的范畴内,认为该疾病是由于患者气血津液消耗过多,所引发的气虚血瘀情况,而由于气血难以有效运行,气滞血瘀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乏力等症状[2]。
中医根据疾病的发病机理,采用益气化瘀法。方药中,取黄芪,可发挥补气作用。而桑枝、海风藤及鸡血藤,则取其活血补血及疏通经络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可发挥行气活血及止痛效果[3]。地龙及僵蚕由疏通筋络的作用。上述中药共同用于消渴痹病的治疗中,可充分发挥行气活血及舒筋活络、止痛调经的作用,可有效发挥疏通全身筋络及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4]。通过现代药理学分析,上述中药由调节血糖,提升机体免疫力以及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促进机体微循环和血运的作用,最终达到活化受损神经,提升患者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升其肢体功能。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80.0%的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的96.7%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NCV、SNCV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益气化瘀法治疗消渴痹病,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保证机体功能恢复。
综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痹病)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在常规控糖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化瘀法,可显著改善气滞血瘀情况,有效疏通筋络,提升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