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华 刘长亮
山东省东营区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000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临床多发骨关节疾病,患者受年龄因素影响,机体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病情变化复杂,治疗难度较大[1]。为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各类并发症,临床建议及早行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干预。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全新方案,本研究总结评估我院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研究并分析评估该术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跨度范围为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择取样本为此时间段内就诊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为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全部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及症状分析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统计两组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区间值设定为61-77岁,平均数(69.25±3.66)岁。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区间值设定为63-76岁,平均数(69.18±3.62)岁,基线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影响(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医师依据操作规范完成手术,术后指导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研究组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麻醉方案为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医师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双足采用支撑架固定,并采用会阴支柱系统进行对抗性牵引操作。患肢在完全伸直状态下与躯干维持10-15°内收状态,健侧肢体屈膝屈髋并适度外展。利用C臂机辅助完成闭合骨折复位,并对患肢实施纵向牵引治疗。达到理想复位效果后常规消毒铺巾,切口部位设置于股骨大转子上方区域约4-5cm处,纵向切口长度为3-4cm。臀中肌依据肌纤维方向分离至股骨大转子顶点区域。导针在透视状态下经由股骨大转子顶点部位内侧向股骨髓腔内侧进针,操作中需利用套筒等设备妥善保护软组织,并利用C臂机监视,确保导针完全置入患者髓腔内部。采用空心钻开口设备完成开口操作,依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合理尺寸的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髓腔内部,并退出导针。利用瞄准器打入导针至股骨颈部位,使导针进入股骨头关节软骨下方5mm处。准确测定螺旋刀片长度后将其打入,完成操作后利用瞄准器将远端螺钉锁定,妥善处理主钉近端区域。C臂机透视检查确认股骨近端髓内钉位置正常,骨折位置状态良好,可设置引流管并将切口缝合关闭。术后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并指导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Harris评分。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Harris评分,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表1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Harris评分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由骨质疏松等骨性因素所致骨关节疾病,患者在低能量损伤状态下可产生骨折,临床症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极易产生各类并发症,为此需在骨折发生早期采用有效且创伤小的复位固定方法,并实施针对性实施治疗,配合术后康复训练,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2]。
总结分析本研究中的各项数据内容可知,研究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预后效果。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牢固稳定,操作简单,治疗期间打入螺旋刀片可填压疏松状态的骨质,有效保留患者骨量。主钉与螺旋刀片的结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抑制刀片旋转,进而提升抗旋转效果,且螺旋刀片沿主钉滑动的过程中可对骨折端加压,进行提升支撑效果[3]。同时,股骨近端髓内钉采用中空结构,末端具有良好的应力弹性,能够确保钉体置入效果及骨折对位效果,其负重轴结构贴近髋关节,力臂较短,可将负荷传输至股骨干区域,显著增加力学稳定性与固定强度。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近端区域形态近似,经由大转子顶部插入可预防臀部肌群损伤,有助于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进而缩短骨折预后时间。
由此可知,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应用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