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鸿宇 张志娟 王佳哲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 北安 164000
在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属于较为普遍的疾病类型,且为良性肿瘤,子宫出血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白带增多以及月经周期紊乱等[1]。而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危险性则相对较高,且出血时间较长,病情严重者会引发贫血,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手术是对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因此,本研究通过选取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以便探讨其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因粘膜下子宫肌瘤来我院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年龄25-51岁,平均(36.6±3.5)岁,病程2个月-13个月,平均(6.6±1.4)个月;子宫肌瘤直径1.4cm-4.9cm,平均(2.3±0.8)cm。对照组年龄23-54岁,平均(36.9±3.4)岁,病程3个月-12个月,平均(6.5±1.2)个月;子宫肌瘤直径1.6cm-5.0cm,平均(2.4±0.7)cm。两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且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然后依据确立的手术方案切除其病灶组织,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研究组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主要为: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位,首先对其阴道进行擦洗、消毒,然后将其宫口扩至11号,将电切镜置入其中,对患者宫腔、肌瘤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蒂部等进行仔细观察。对子宫肌瘤体积较大且合并蒂部者,可先在表面实行切割,利用小钳逐块夹出;而体积较小者则可采用电切环直接电切其蒂部,然后使用钳夹摘除,并将切掉残余子宫内膜。对于无蒂部者,则可切开其肌瘤包膜,逐层切碎后方可取出。对于子宫肌瘤深入到肌壁的患者,应首先由瘤体突起的部位进行切割,同时联合缩宫素,使用电极刀切除至与子宫内膜水平的位置。手术结束后电凝止血,放置引流管,叮嘱患者在半年内避孕。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以及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出现状况,如切口感染、疼痛及发热等。
2.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及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具体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例,%)
临床中将表面覆盖子宫内膜的肌瘤称为粘膜下肌瘤,该情况使得子宫内膜面积显著增加,加之其会在宫腔内占位,从而极易导致患者因子宫异常收缩而出现痛经情况,部分患者伴有月经量增加以及周期紊乱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女性不孕[2]。采用传统开腹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并将肿瘤根除,但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术后极易出现大面积瘢痕,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此外,该项手术操作极易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情况,从而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经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及住院时间均较少,且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说明,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能够促使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减低,且术后并发症情况较少,使得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期间,其手术视野相对清晰,且能够直视状态下仔细观察患者肌瘤大小以及宫腔形态,能够使得粘膜下肌瘤得到彻底清除[4]。同时,该项手术操作的切口较小,使得术中大量出血情况得到有效预防,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宫腔镜电切术对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能够缩短其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临床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