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200
四肢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于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以及重物撞击伤等情况下,手术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最直接和最有效途径,但是患者术后长期卧床、缺乏活动,加之手术创伤、软组织损伤和麻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和静脉回流均受影响,多发四肢肿胀,因此患者术后的护理需求较大,尤其是在四肢肿胀护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全面、优质、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基于此,我院尝试以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开展优质护理干预活动,和传统护理干预下患者的临床数据展开对比,分析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实验结果报道如下[1]。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纳入患者100例,均是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6月。实验组:男32例、女18例,均在18-64岁之间,均值 (38.20 ±8.54)岁;20例上肢骨折、30例下肢骨折。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均在25-67岁之间,均值 (39.54±7.95)岁;19例上肢骨折、31例下肢骨折。基线资料经对比,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不明显,P>0.05,可以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
(1)健康教育。和患者普及有关四肢骨折的临床疾病知识和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注意事项等,如术后肢体肿胀预防措施与应急处理方法,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与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的疑虑
(2)疼痛护理。四肢骨折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疼痛,需要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展开评估,转移患者注意力,降低疼痛感;鼓励患者参与肌肉按摩护理;疼痛剧烈情况下可以使用镇痛药物。此外,疼痛护理期间,适当给予心理疏导,倾听患者主诉,主动和患者沟通病情,说明康复后的预期效果,结合成功康复案例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3)创面护理。术后患肢需要包加压包扎3天,以棉垫裹住患肢后,使用弹力绷带包扎。密切观察患者患肢包扎情况,过紧或者过松需要及时处理。定期更换敷料,使用红外线照射创面2-3次/,每次可持续照射半小时,加速创面血液循环。
(4)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肌肉放松顺序依次为双手、手臂、头颈部、肩部、腿脚部,训练频率为1次/d,每次持续半小时。术后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方面,初期进行被动肢体训练,随着患者康复进程推进,逐步过渡到主动锻炼,如远端指/趾关节训练,随着进入恢复期,结合患者耐受程度增负重训练项目,提高患者肢体康复速度[2]。
2.1临床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后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两个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VAS评分水平则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存在组间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VAS评分比较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00%,和对照组(88.00%)比较,结果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结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护理干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活动,提高患者舒适度,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加速炎症消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基于此,本次实验以我院临床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为实验对象,参与实验活动的100例患者都是盲选进入研究范围,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组间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的情况下组织对比护理活动,常规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明显处于劣势,本研究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在术后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护理满意率等指标上的比较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对比来说,优质护理干预方案更能够加速四肢骨折患者康复,对其术后肢体肿胀症状缓解作用更明显,可以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建议临床护理工作中,结合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其护理需求,合理选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