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滨 张淑杰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随着胃肠手术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蠕动减慢,肠麻痹,肠梗阻的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胃瘫、肠漏等,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病人痛苦。临床上我们采用了隔姜温灸阳明胃经联合太阴脾经为主的方法治疗治疗胃肠手术后出现的胃肠蠕动减弱,不排气排便的症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9例胃肠手术后不排气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平均(57.2±11.4)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56.8±1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穴位选择:腹部穴位:神阙: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于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取穴。关元: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天枢:仰卧,在脐中与神阙穴旁开2寸取穴。大横:仰卧,神阙旁开4寸处取穴。下肢穴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上巨虚:卧位或坐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下巨虚: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治疗方法治疗组腹部穴位采用隔姜温灸的方法。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姜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分别同时放在各个穴位进行施灸。下肢部位穴位采用针刺的方法。选取50mm针灸针,直刺皮下,轻插轻提,至患者有针感或施术者手下有沉紧感后留针。当艾柱燃烧到患者略有灼痛感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旋即放下,反复进行,避免烫伤。艾灸烧完一炷,燃尽之后待余热散尽再换一炷,共计3炷。待隔姜温灸结束,去除姜片艾灰后拔出下肢部位的针灸针,结束此次治疗。
对照组:常规护理,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观察胃肠功能自然恢复状况。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第一次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
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按其轻重程度分为级:无症状者记0分;症状轻者为1分;症状中等者记为2分;症状重者记为3分。
术后腹胀标准:0分-无腹胀:患者无腹胀感。1分-轻度腹胀,患者主诉有轻微腹胀,可感到有气体在腹内转动,但无切口胀痛感。2分-中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主诉切口胀痛,但能忍受。3分-重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切口胀痛,烦躁不安,呻吟,甚至出现呼吸闲难。
术后恶心呕吐:0分-无恶心呕吐;1分-轻微恶心,腹部不适但无呕吐;2分-恶心呕吐,每日呕吐不多于3次;3分-恶心呕吐频繁,每日呕吐4次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1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第一次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的比较(h)
2.2两组腹胀和呕吐评分比较 如表2和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胀分级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呕吐分级评分比较
祖国医学把人体的躯干部分为上、中、下三焦。其中,中焦和下焦正是我们人体腹部的部位[1]。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从解剖部位来说,包括脾、胃、肝、胆[2-3]。
胃肠手术部位恰好位于中焦和下焦。腹部的外科手术后因创伤、失血、麻醉,用药等因素,会影响中焦和下焦的生理功能,也就是我们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损伤中焦、下焦之气,会出现不排气排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便秘,甚至呕吐。
腹部术后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胃肠蠕动减弱的现象。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越早,越能有效减少肠粘连的发生,降低内毒素的吸收。同时,有利于避免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有助于缓解患者腹部症状[4]。可见该治疗方法在胃肠手术快速康复的应用中的重要性。不但可以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缓解围手术期的应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减少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