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顺天 杨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骨科三病区 云南 大理 671000
肩袖撕裂,常见肩部损伤病,多因暴力作用下引起,引起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疼痛无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2]。目前,临床为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多用手术疗法治疗。既往采取传统切开修复术治疗,但存在切口大,恢复慢等劣势,导致临床护理效果不佳。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属于新治疗模式,对促进撕裂愈合,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以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为例,分别予以上述疗法治疗,旨在分析两组疗效及对比组间差异。详情如下。
1.1临床资料 择取巨大肩袖撕裂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2组,各30例。参照组:男/女=18/12;年龄最小者48岁,最大78岁,均值(59.68±2.37)岁。研究组:男/女=16/14;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均值(60.12±2.43)岁。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有知情权。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体位:沙滩椅位,麻醉:全身麻醉,纵行切口(3~4cm),三角肌纤维切开,松解肌腱粘连,肱骨大结节入锚钉,保证肱骨与肱骨干呈半直角(45°),缝合线固定锚钉尾端。
研究组:体位:斜侧卧位,麻醉:全身+臂丛麻醉,患者保持外展70°、前屈30°牵引,配制溶液:肾上腺素∶关节腔灌注液=1mg∶1.5ml。把控血压,维系收缩压在90-100mmHg。先行关节镜检查,经后侧入路,先探查肩缝间隙,重点检查肱二头肌长肌腱、肩袖下表面肩袖止血点等;再入肩缝下间隙,外/上侧入路,清除肩峰下滑囊,术野清晰后,侧重检查肩袖撕裂情况。并且对挛缩肌腱组织进行清理和松解(刨刀),脂肪、瘢痕组织清除,同时尽量保护正常肌腱组织,期间关注肌腱张力,保证肩袖新鲜话、足印。拧入锚钉(与足印垂直),缝线编织缝合(钉尾端缝线),修复受损肩袖。
两组患者对应手术完成后,均接受三角巾肢体悬吊(4周),腋下垫薄枕,肩关节呈外展位。并且接受同一康复训练,具体:术后1d患肢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被动练习,以及腕、肘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术后3d患肢钟摆练习,连续3周。术后6周行肩关节主动活动训练。
1.3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用肩关节UCLA评分,总分35分,分数高,表示肩关节功能好;日常生活能力用SF-36评定,总分100分,分数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好;疼痛程度用VAS量表评定,总分10分,分数高,表示疼痛严重。
并发症:肩袖再撕裂、关节僵硬。
2.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临床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2.2两组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对比分)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参照组肩袖再撕裂5例,关节僵硬3例,发生率26.67%;研究组对应有1例、1例,发生率6.67%。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4.320,P=0.038)。
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因伤情重、撕裂口大,肩袖组织萎缩较多,且粘连明显,由此加大原位修复难度[4]。甚至较大张力者,仅可勉强缝合,存在较高的再撕裂概率。有学者指出[5],巨大肩袖撕裂疾病的治疗关键是充分松解,手术期间将肩袖间隙、肩袖表面与关节囊之间粘连等充分松解。同时,在肩关节镜的辅助下,肩袖萎缩组织得以精准判定,并且成功分离粘连。但是该术式对术者要求较高,要求术者有足够的耐心,操作技巧娴熟,松解各处粘连后,能够采取相应的缝合技术,确保手术顺利结束。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相比,传统切开修复术因术区视野不清,松解不良等因素影响,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本研究中,以传统切开修复术作参照,研究组实施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根据得出结果发现,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对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疗效远高于传统切开修复术。分析原因:肩关节镜术式,几乎不会对三角肌造成严重损伤,从而规避了肩关节活动粘连;该术式的开展中,术者可获得较为广阔的术野。能够全方位监测肩关节外结构,有助于肩袖的松解。
总而言之,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用于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具有时效性,有助于患者病症的早日回归,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