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王剑(世纪万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塑胶应用非常广泛,是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照明电器中不可或缺的部件。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家电、汽车、手机、医疗器械等行业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下游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对塑胶的需求,塑胶行业中二甲基甲酰胺对工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1]。为贯彻落实《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某塑胶企业于2020年对聚氨酯(PU)合成革、聚氯乙烯(PVC)合成革、工程塑胶作业现场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某塑胶企业于2003年8月正式投产,主要从事聚氨酯合成革、聚氯乙烯合成革、工程塑胶粒等的生产与销售。一线作业人员156人,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每天工作12 h。
采取职业卫生调查法、工程分析法和检测检验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对生产现场一线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按照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进行粉尘、二甲基甲酰胺、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环己酮、异丙醇、苯、甲苯、二甲苯现场采样。依据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4]、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5]、GBZ/T 229.4—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6]对检测结果定量分级并评价。
聚氨酯合成革(湿法)生产工艺包括配料、涂布、研磨、印刷处理和检验;聚氨酯合成革(干法)生产工艺包括配料、涂布、揉纹、印刷处理和检验;聚氯乙烯合成革生产工艺包括配料、涂布、印刷处理和检验;工程塑胶粒生产工艺包括配料、混合、压出、切粒、干燥、包装。
合成革涂料配料时为人工投料,投料物质包括树脂、钛白粉、纤维素粉、钙锌复合安定剂、碳酸钙粉等,投料工人操作位的粉尘以“其他粉尘”进行评价;合成革布台发送、裁剪使用的胚布、超纤主要成分包括天然棉、人造棉和涤纶,作业人员接触的粉尘以“其他粉尘”进行评价;工程塑胶车间产品方案更换时,投料员需使用油漆稀释剂对投料机及搅拌槽内壁进行擦拭,每次擦拭使用的油漆稀释剂约3 kg,时间约4 h,每个月约4次,油漆稀释剂主要成分为苯、甲苯、二甲苯。
根据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及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和产物的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3.2.1 粉尘(总尘)
经现场检测,投料岗、发送岗、裁剪岗、配料岗、押出岗、包装岗接触其他粉尘的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根据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计算粉尘作业分级指数=0,其作业级别均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
3.2.2 化学物质
作业场所搅拌岗、涂布岗、发送岗、裁剪岗接触二甲基甲酰胺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高于职业接触限值,其余岗位接触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环己酮、异丙醇、苯、甲苯、二甲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根据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计算作业分级指数。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化学物质检测结果 单位:mg/m3
3.2.3 物理因素
经现场检测,各岗位接触噪声的强度符合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规定的接触限值,根据GBZ/T 229.4—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各岗位噪声作业分级为I级(轻度危害作业)。
该企业提供的近三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检查出3例二甲基甲酰胺作业职业禁忌证,其中2例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1例为慢性肝炎;6例苯类作业职业禁忌证,其中,4例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的员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低,1例红细胞计数偏低,1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该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告知、调离并妥善安置。
针对二甲基甲酰胺浓度超标,建议企业配料工序应尽量采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配料区和涂布区等关键控制点应加强局部通风;塑胶车间投料岗使用油漆稀释剂对投料机及搅拌槽内壁进行擦拭作业时,应采取局部通风设施,佩戴个体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执行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对发现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和苯类作业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应及时调离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