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发炜
矛盾无时不有,理性的父母善于变矛盾为成长的契机,多沟通多反省,坚持按分工来履行职责,育儿道路上就会多一些和谐的音符。
为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夫妻双方不可能永远一致、始终合拍,谁没遇到过育儿矛盾?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时候父母双方出现育儿矛盾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一方面说明父母双方都很在意和重视孩子的教育,至少每个人对育儿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至少没有一方当甩手掌柜或撂挑子,让另一方疲惫不堪,找不到队友;另一方面,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分歧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候它的出现能让人反省,让事情出现转机。明智的父母不怕遇到分歧,而是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用理性化解育儿分歧,然后通过解决矛盾既助力孩子成长,又获得自身的成长。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当夫妻双方出现育儿分歧时,不妨试试做好下面的“三多”。
一对父母来到我的工作室,没说几句话就吵了起来,妻子怪丈夫把儿子惯坏了,成天只知道打篮球,没心思读书,搞得现在要考职高。丈夫怪妻子好高骛远,看不到孩子的成绩和排名等现实,非要儿子考普高。我听了半天总算听出了他们俩的分歧所在,一个要孩子考普高,一个要孩子考职高。等他们终于安静下来,我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孩子是什么想法吗?”这对父母愕然了:“孩子的想法?”孩子都15岁了,他们居然问都没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为孩子将来的去向大吵起来,就想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这样做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利于发挥孩子的优势,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成长道路。
很多时候,当在育儿过程中夫妻双方发生矛盾时,其实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法——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许多家长不以为然:“孩子懂什么?他那么小怎么能做决定?”孩子可能比父母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家长不应该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否则,孩子就永远不知道内心要什么,也不敢自己做出选择,长大后也很难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夫妻双方一个认为孩子应该去学舞蹈,另一个则认为应该去学钢琴,俩人为孩子报什么兴趣班争执不下,终于想起来应该问问孩子,孩子说自己喜欢画画,想报个绘画培训班。如果家长足够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是家长不要有过多的控制欲,总想代替孩子选择;也不要有功利心和攀比心,非要强迫孩子学习一些“有用”的技能。强扭的瓜不甜,有时候让孩子多做做主,育儿分歧就会少很多。
再说说前面那个案例,孩子都15岁了,初中毕业考职高还是普高肯定要听听他自己的想法。父母双方和孩子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让孩子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构想。父母作为家长及过来人,耐心地指导一下孩子,考普高将来面临什么挑战,考职高将来面临什么抉择,这些都要和孩子说清楚。再结合孩子的现实情况,一家人商量出一个适合孩子的最优方案来。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明智的家长必须要理性,而不是靠吵架来定胜负。
有些育儿矛盾的案例,父母双方并没有什么大方向上的不一致,事件仅仅是因为一些过激的言行、失控的情绪而升级,这种情况,就要请家长多反省自己的言行,注意沟通方式了。如以下这个例子:星期五晚上,母亲加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父子俩坐在沙发上一人一个手机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母亲本来加班就辛苦,还没吃饭饿得饥肠辘辘,看到丈夫不管孩子的学习,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去就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了,并用难听的话指责丈夫不为孩子的前途负责。丈夫听了也很生气,为自己辩护,还抱怨妻子老加班不顾家。青春期的孩子甩门而去,一个温馨的周五夜晚就这样被打碎了。
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其实这位父亲还是挺负责任的,上班一天回到家,他在妻子到家之前已经做好饭菜并且带孩子吃了晚饭,还督促孩子把英语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他和孩子只是按照之前约定的“每个周五晚上做完英语作业可以玩半小时手机游戏”,在享受一下闲暇而已。妻子可能是加班太累了,一身疲惫地回到家,却看到父子俩“玩物丧志”,再想到孩子即将期中考试,英语科目一向比较弱,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忘记了今天是星期五,结果冲动地和最亲的家人吵了起来。
以上这个案例是不是经常在很多家庭里上演?一些鸡毛蒜皮的矛盾是不是在很多家庭里经久不衰?这时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身为家长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多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着实不对,需要改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工作上的烦恼带回家,不把自己对孩子的承诺抛在脑后,不把自己对孩子的焦虑变成矛盾的导火索,不能不了解情况就对配偶和孩子横加指责。如果这位妻子进家门前先换个思路,打开门看到丈夫、孩子都在等她回家,面带笑容地问问家人对周末的打算,一场战争就此避免。得到妻子肯定的丈夫热情地端上来热乎乎的饭菜,孩子可能在母亲的理解和宽容中玩了半小时游戏就主动去学习了……这一幕岂不是岁月静好,和谐温馨?
一位母亲来和我抱怨,说自己作为全职妈妈白天在家做家务累了一天,晚上还要陪孩子,丈夫下班回家就喊累,对孩子啥也不管。他们的分歧在于,丈夫认为妻子不上班,就该负责孩子的教育;妻子认为自己虽然不上班,但是做了很多家务,丈夫应该跟自己一起教育孩子。这位男士显然忘了自己下班后回到家在孩子面前的角色是“父亲”,他当然应该参与孩子的教育。每个家庭都需要合理分工,不然就容易让家庭成员忘记自己的责任。因为养育孩子实在是一件漫长、琐碎、复杂、艰辛的事情。在孩子长大成人期间,父母亲要承担太多的责任,要付出太多的心血,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育儿事务。如果这些事务长期由其中一方来承担,另一方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而且会导致家庭关系失去平衡,最终爆发家庭矛盾。
育儿一定要有明确细致的分工,这一点很重要。所有的合作都是以分工为基础的,不分工就会乱套,就会无序,就无法长久运行。具体要怎么分工呢?要根据一个家庭的结构特征、父母双方的特点来进行。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要上班,母亲全职带孩子,那么白天就是母亲完成育儿任务,晚上父亲就要把这个任务扛起来,让母亲能够放松一下,也让自己有时间与孩子独处。再比如,一个家庭是由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祖辈帮助分担了很多家务,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那么下班后就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可以按内容划分责任区,或者按时间段划分责任区。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必刻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分工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与时俱进。比如,孩子上学了,就需要增加陪伴写作业的任务,陪作业可不是母亲的专利哦。看看网上流传的陪作业的段子,其主角大多数是母亲。父亲去哪儿了?父亲为什么不陪作业?陪作业什么时候就成了母亲一个人的事情?要让父亲回归家庭,回归家教,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回归到陪孩子做作业的具体行动中来。陪作业如何分工呢?父亲可以和母亲按时间或科目来分担,比如每周的一三五由母亲陪,二四六由父亲陪;或者语文、英语由母亲陪,数学由父亲陪……这些都是分工的好方法。分工的意义其实是要让父母双方都有责任意识,时时想到在育儿过程中自己要出一分力而不是袖手旁观。
矛盾无时不有,理性的父母善于变矛盾为成长的契机,多沟通多反省,坚持按分工来履行职责,育儿道路上就会多一些和谐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