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长期以来高校对第二外语教育重视不够,以至于第二外语教学一直停滞不前,固守着传统的授课模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配合高考第一外语语种的增加,全国各高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也面临巨大的改革。结合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多语种第二外语的改革经验,从语种、课程选修、教材以及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论证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第二外语课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一带一路;第二外语;多语种;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教改项目“实用日语会话中英双语版”(DX02_09)
[作者简介] 冯海鹰(1972—),女,海南文昌人,博士,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副教授,多语种(第二外语)主任,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符号学及日本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049-04 [收稿日期] 2021-01-31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的重大倡
议。2018年秋,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正式实施,高中第一外语科目在日语、英语、俄语的基础之上,增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2020年,普通高校全国统考外语科目设置增至6种语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配合高考第一外语语种的增加,全国各高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也面临巨大的改革。本文结合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多语种第二外语的部分改革经验,从语种、课程选修、教材以及教学模式这四个方面,论证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第二外语课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
一、完善多语种体系
以往高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语种,大多以母语使用范围、地区分布的广泛性,以及第二外语学习者的数量为标准,俄、日、德、法、西等语言占主流。近年来,随着对“一带一路”成员国以及沿线各国语种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第二外语需要开辟更多中亚、西亚和欧洲小语种国家的语言教程,扩充语种数量,增加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保证第二外语的选课学生人数是完善语种扩充工作的重要一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选修多语种课,仅凭借提高课程质量、丰富课堂内容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有必要配合語种与师资的增加,出台一系列相应的课程选修规定,例如将第二外语列入必修课程或限选课程,从选修要求上限定选课方向;也可以提高第二外语课的学分值,从选课后的成效上提升选修优势等。
2019—2020年,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在已有的俄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带一路”成员国中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洲其他地区在已有的西班牙语、德语、法语基础上,增加了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东亚地区在原有的日语的基础上增加了韩语,第二外语发展到共11个语种,使学生选课多样化,有了更多了解各国语言文化的机会。为增强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关注度,语言教学中心修改了选课要求,将第二外语与专项提高和外国文化类的英语课程列入同等限选课,同时,第二外语(1)和第二外语(2)由2学分修改为4学分,比同等英语限选课增加了2学分,以鼓励学生在限选课中选择第二外语。
上述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选修第二外语的积极性,但第二外语各个语种之间课程选修的不均衡问题,仍然不能圆满解决。表1为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对2019年约1700名选修第二外语的学生实施的第一志愿意向调查。结果表明,将近40%的学生选择日语,23%的学生选择法语,19%的学生选择德语,7%的学生选择西班牙语,选择俄语、韩语、意大利语的学生不到5%,选择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希腊语、葡萄牙语、波斯语等其他语种的学生还不到1%。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课人数分布不均衡,传统语种选课人数仍然占绝大部分,新增小语种未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第二外语的功能。
二、如何平衡各语种选课人数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可以增加第二课堂,例如开展各种比赛、讲座,组织外语周、外语角等课外交流活动等,向学生提供近距离了解该语种的机会,这些都可以带来一定的效果,也是大部分语言教学单位所采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留学生资源,引入留学生助教机制,让留学生参与课堂授课,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与学生互动,可以改变课堂气氛、大幅提升课堂新鲜感以及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目前的语言教学,在丰富课堂活动、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教师利用各种游戏、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但多彩的课堂活动大部分是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课堂氛围仍然无法脱离“指导”与“被指导”的基本模式。留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心理上的距离,容易被学生接受,他们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角色,例如各种练习演示、回答大家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文化体验等。留学生助教可以给学生带来教师所无法营造的课堂气氛。此外,在课后,助教还可以帮助任课教师解决备课、作业、考试等过程中出现的疑问。
我国高校的外籍学生,有很多来自古丝绸之路的亚洲国家,而这些学生也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以及部分经济支援。留学生助教走入课堂,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课内交流,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同时还可以给予留学在外的国际学生经济上的帮助。
另外,对选课人数少的语种增加研究生选课比例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科生选修公共外语大部分情况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选修优势,因此,选择传统语种的学生比较多。原则上对研究生没有公共外语的硬性要求,选择第二外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自身研究课题的需要,而这类第二外语的语种很有可能并不是一般本科生的选择方向。因此,针对本科生选课少的语种,缩小不必要的本科生选课人数,将更多的课堂人数占比让给研究生,既可以满足研究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选课比例不均衡的状况。
三、教材问题
我国现有的各种外语类教材基本是按照语言习得,从初级到高级的步骤安排学习任务,即从字母书写及字母发音开始,然后进入单词的发音练习、简单的基本句式及语法讲解,如判断句型“N1是N2”、存在句型“N1在N2(地点)”、形容词描写句型“N+A”、动宾结构句型“N+V”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简单句式之后再进入相对复杂的句式语法。教师使用这一类教材的初级、中级版进行第二外语课堂授课,与专业授课的方式没有本质性区别,其不同点多集中在教学进度和教授的内容深浅上。然而,第二外语的学习者与专业学习者不同,他们来自各种学科;同时与第一外语学习者也不同,他们对语言学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第二外语教学的职责更在于培养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自身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形式,并且使学生能够对该国家在本专业方面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初级语言学习固然重要,但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遵循语言学习的基本步骤。事实上,英语学习者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即在初学阶段所接触的例如“This is a pen.”这类语言表达形式,经过进一步学习到高级阶段并最终可以对语言运用自如之后发现,初级教材中所涉及的很多例句基本不会用到。美术系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可能不需要背下来“这个很美”的外文句型,但是他们可能希望知道“A色彩与B色彩搭配时会给人以一种神秘感”的表达形式。电子系的学生或许能够从学到的语法中拼凑出“我制作了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句子,但他们更渴望能表达“我制作的这个发光二极管利用某种技术在性能上可以与同类产品媲美”等。这类表达形式在传统外语教材中被视为是只有进入高级阶段才有可能接触到的语言,对于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但事实并非如此,按层级教授语法仅仅是外语学习的方法之一,但并不是唯一。以母语学习者为例,他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没有类别与等级的划分,任何接触到的语句都可以成为记忆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我国面向第二外语的教材还没有摸索出一个最适合的模式,第二外语教材的设计缺乏一个崭新的视角。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改进第二外语教材,并非延续各种专业外语书籍的模式。专业外语书籍更注重某个具体学科单词量的增加,以及列出该学科常用的表达形式,而第二外语教材所面向的学生,首先不是特定学科,其次学生学习的时间短,而教材能够给出的专业单词及使用频率较高的商务性、科技性语言形式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如何以有限的单词和语法为基础,设定各种启发型学习程序和发展型练习就成为教材改革的重点。在教材形式还不能够满足改革后的第二外语教学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改进自身教学模式的方式来弥补教材的缺失尤为重要。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结合专业知识
非专业性的语言习得,可以越过一些一般句型,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教授的句式及单词。这种学习不必在学生有一定语言基础后进行,例如在发音阶段,不采用教科书上的基础单词,而是让学生去查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词进行发音练习,从入门阶段就有意识地将各种专业词汇导入学习过程。学生在查找和朗读中,不仅可以达到练习基础发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记住一些与自己学科有关的单词。而这个过程势必会接触到周边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该国家的语言及信息内容,从而给学生提供认识该国家这类专业知识的机会,激发对该国家这方面研究的兴趣。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2019年实施的第二外语第一志愿意向调查中同时调查了学生选择第一志愿的理由(见表2),其中有将近30%的学生的回答是出于文化兴趣,还有另外约50%的学生是出于其他原因或没有理由,因自身的学习发展而选择该语种的只有22%左右。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选择第二外语较为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这种情况下,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学习后,由于没有使用语言的机会,所学的内容又比较稀薄,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使得第二外语的学习失去意义。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托尔文将大脑的长期记忆形式分为“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情景記忆”(episode memory)(Tulving 1972)两种[3]。依赖语言概念的“语义记忆”由于与学习者自身没有直接的关联性,所以需要反复强化才可能达到记忆目的,这种记忆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情景记忆”与身边发生的事物、自身的经历以及感情、情绪融合在一起,可以一次性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采用与自身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外语,可以很好地发挥大脑“情景记忆”的功能,将第二外语的学习模式从局限在语言内部的“语义记忆”中解放出来。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最初没有明确外语学习目的的学生来说,处理“情景记忆”的过程,也是大脑理解学习该语言的意义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眼前自己所付诸实施的各种行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
(二)增加思政内容
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二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思政教育。虽然学生可以选择非外语类的课程对该国家的国情等进行学习,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取代语言学习中的文化理解。语言学习需要与历史、人文相结合才能充实、完整。外语教学在阅读、举例、课堂问答等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增加人文社会、观察思考等方面的话题,而不是仅仅使用普遍性、一般化的例句或文章让学生做练习。与专业外语学习不同的是,在这类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的外语表达没有必要要求完全正确无误,无法用外语阐释清楚的部分可以让学生使用中文。因为这类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自己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特点、差异进行比较、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阅历和人格成长更加成熟。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考查的并非学生语言的水平高低,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深度。使用尚不能自如运用的语言来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往往会妨碍思想的展开,使阐述的内容单调且不够透彻,所以需要借助母语,使用更丰富贴切的表达形式。总之,增加更多的思政内容,让学生通过第二外语的一些语言的应用活动打开一个新的人文视野,将语言学习、应用实践、人文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
五、結语
本文简单分析了高校第二外语改革中拟解决的一些问题及部分方案,主要包括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两个方向。长期以来高校对第二外语教育重视不够,以至于这一类外语教学一直停滞不前,固守着传统的授课模式。“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事第二外语教学的相关教师及工作人员开始认识到第二外语在高校课程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全国各高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力图摸索出一条可行的方案。目前,多语种第二外语的改革刚刚起步,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各种试行错误。本文中所提出的几点经验和建议是基于自身学科建设所得出的部分结论,这些措施还有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检验其可行性,并进一步完善。但是,明确“一带一路”的理念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大胆实行体制改革和课程创新,是让第二外语教学步入新时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Tulving, E. Episodic and Semantic Memory[C].Organization of Memo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2:381-403.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FENG Hai-ying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o that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stagnant,sticking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lso needs great reform.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multilingual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reform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odel of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nguage types,course selection,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multilingu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