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敏 刘丽 周莹
[摘 要]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支持条件,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认证前实验室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教育重视程度欠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专业认证要求的实验室安全建设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化学品安全、规章制度、实验室环境、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以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财产安全,保证本科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管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项资助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势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2020XCY-ZYRZ-011)
[作者简介] 唐昭敏(1986—),女,四川泸州人,博士,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041-04 [收稿日期] 2020-12-18
2006年2月,按照与华盛顿协议实质等效性的原则,我国组织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3年6月,随着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该组织第21个成员,中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1-3]。截至2019年底,全国241所普通高等学校的135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这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教育质量以及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塑造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4,5]。但近年来,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不断地敲响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警钟,时刻提醒我们要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
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衡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6-8],更是直接关系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学校办学的正常运转。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逐步加大,实验场地面积和实验设备数量迅速增加,实验室安全管理表现出来的问题日益显现。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实验室安全设施陈旧、不齐全,灭火器过期,未配备紧急喷淋装置和洗眼器;防护措施不到位,部分实验室未配备通风系统,导致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无法及时排放,不能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二)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
由于管理分散,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重复购置大量的仪器设备,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三)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筹措资金的渠道较为单一,不能实现多渠道经费来源,导致投入到实验室的经费不足,无法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而不能建立现代化、科学化实验室。
(四)危化品管理存在安全风险
调查发现,多数科研实验室存在共性问题,如药品采购、使用制度不健全,药品未按分类管理、存放,药品出入库无相关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导致有些药品的库存量远远超于实验所需量。化学试剂无标签或标签模糊。易燃易爆危险品没有存放于防爆柜或防爆冰箱。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等废弃物,随意倾倒、丢弃或堆放在某个角落,未按照分类标准存放于专门的废液桶内,未建立危废登记台账,这给后续处理增加困难。
(五)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学校和教师重视科研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以及学术交流等工作,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有限,对实验室教师的关注度不够。实验室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执行流于形式,效果隐形[9,10 ]。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认为自己距事故很遥远,安全管理多此一举。发生了事故,不用承担太多责任。一些事故原因不公开,没有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许多高校都是出了事故才引起高度的重视。
(六)不重视安全教育
虽然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高校实验室实施安全教育,但由于受课时、经费、师资等多方面限制,许多高校忽略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更没有开展独立的安全教育课程[ 11,12 ],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相对缺乏,所掌握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基本上是个人的实验经验,缺少系统性,使实验课程教学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师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实验之前,学生未查明实验药品的物化性质和安全特性(MSDS),不熟悉实验机理和实验过程,以致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束后随意处置反应废弃物。
二、基于认证要求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
(一)改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安全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通过建立实验室安全体系,给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灭火器、喷淋洗眼装置等安全设施,以及高温防护服、护目镜、防毒面具、手套、急救药箱等安全用具,危险处张贴警示标志。学生在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学习和安全教育考试后,方可进入实验室。所有准入的学生必须穿戴实验服,不得随便触碰仪器设备,并遵守實验室相关规定。
2.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为保证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精度,并处于完善可用的状态,学校建立了实验设备登记卡,对实验仪器的名称、生产日期、出厂编号、购入日期、管理员、存放位置等信息进行了登记。贵重、精密仪器在使用前要向实验室管理人员申请,在持有自主操作证后方能独立使用。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做到发现故障及时检修。
3.实现安全检查常态化。学校、学院和实验中心定期或不定期针对危化品、仪器设备、水电等进行安全检查,形成了实验中心常规自查、学院定期检查、学校不定期抽查的安全检查机制。每次检查结束后,梳理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跟踪和复查。
4.提供舒适的实验环境。根据实验室功能科学区分仪器设备,合理利用实验资源,优化实验室空间,实行物品定点摆放,规范物品标识内容,形成整洁、干净的实验环境。实验结束后,清点、检查仪器设备,及时清理实验场所,持续维持良好的实验环境。
5.集中处置废弃物。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分类收集,学校承担大部分废液处置支出,避免废液集中存放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可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有利于实施绿色化学教育。
(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了学院—实验中心二级管理制度,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责任制,落实分级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安全,学院建立了适合专业特色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等文件,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化学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放射装置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通宵实验的管理规定》《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暂行管理办法》等。
(三)深入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学校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参加“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研修班”;印发“西南石油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使学生对实验室内通识性的安全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举办危化品基础知识讲座以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图片展(见图1)。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建立“实验室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危险化学品泄漏”(见图2)、“119消防宣传月”等突发事故应急疏散演练(见图3)。
2018年9月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启用了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试系统,要求新進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掌握通识、化学药品、电气、消防、特种设备、网络等相关领域的安全知识,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熟悉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考试成绩合格视为具有实验室准入资格,未取得准入资格的学生禁止进入实验室,同时限制实验课的选课人数以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每年组织新进教职工(包括外籍教师)参加安全教育通识考试,强化教职工的安全与环保意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1.搭建试剂耗材采购系统。我校搭建了试剂耗材线上采购平台。购买试剂耗材之前,在系统上提出申购计划,包括名称、数量、规格、厂家等。经过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后实施采购。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创建,对试剂采购管理、台账管理、安全管理实现多方位的监控。
2.启动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学校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开放实验、第二课堂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等所需的实验场所,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安装实验室监控管理系统。我院安装了可视化实验室监控系统,对实验室内部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覆盖面积高达100%,可随时调阅监控记录,实时掌握实验室运行状态,对各种突发状况起到及时纠偏的作用。
4.开通实验室微信公众号。我院开通实验室微信公众号“西油新材实验中心”,不定期推送实验室安全教育,提供实验室在线安全考试以及设备预约等服务。
(五)加强实验室专项资金投入
学院转变“重科研、轻安防”的不当理念,加强防火、防爆、防毒、防辐射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升级必要的防护设备,预防和减少危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在思想上应不断强化师生的安全环保理念,将安全教育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际行动减少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尽量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包括领导、教师、学生,不同学科以及所有实验室。培训内容要多样化,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安全制度、操作规程以及紧急自救常识等。构建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体系,细化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推进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管理效率。建立基于“一卡通”的实验室准入制度,重点加强对学生及外来人员等流动性较强人员的监管,保证进出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安全防护能力。
四、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作,管理内容广、专业知识需求高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机制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势下,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应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实验室结构,稳定实验室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演练的强度和力度,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专业认证提供坚实基础与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2]汤化伟,段体兰,邓苗苗.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9):
291-293.
[3]王燕,殷馨,孙学芹,等.国际认证背景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安全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208-211.
[4]张海峰.“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管理,2017,34(12):6-10.
[5]李光明,康传红,秦川丽,等.新形势下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3):
289-292.
[6]张毅,薛世峰,Ben Jar,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启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2):153-156.
[7]賀占魁,黄涛.综合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1):4-7.
[8]王大刚,曾玉祥,潘成军,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296-299.
[9]戴文彬,许四杰,王文俊,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室安全绩效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303-306.
[10]王丹凤,焦顺山.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价值内涵与路径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7(2):156-160.
[11]胡昱.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方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212-214.
[12]查国清,徐亚妮,秦夷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0):
271-277+283.
Safety Management of Laborato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NG Zhao-min, LIU Li, ZHOU Ying
(School of New Energy and Material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s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before certification, including the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th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th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afety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laboratory safety construction measure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chemical safety, rules and regulations, laboratory environment, safety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safety of laboratory property, and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