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转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情感体验和事物认知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发育和事物认知程度不够成熟,而语文课程又是以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增强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前沿的教学理论,增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转化的发掘。通过情感体验课堂的建立,引导学生在多环节中参加形式各样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观察中感受课文情感,真正将课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最终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转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转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5-0107-02
【本文著录格式】黄映霞.融合前沿教学理论,推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转化[J].课外语文,2021,20(15):107-108.
导语
小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主要通过对文字的学习,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增强对情感和事物的洞察能力。现阶段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不够完善,学生缺乏从理论学习向情感升华的转变,同时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实践环节不足。这一过程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制造障碍,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融合前沿教育理论,通过情景模拟、课堂讨论、故事演绎、舞台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实践能力输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灵活使用预设,生成学生兴趣
小学生认知途径主要通过具象事物的兴趣产生,因此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情景导入等方法生成符合学生认知兴趣的课堂引子,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才能全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实践与感悟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环节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核心能力。
比如教师教授《曹冲称象》这一课时,首先可以以阿基米德判断王冠是否掺假的实验视频为例,让学生思考视频介绍中的物理原理与下面所学课程有何关联,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这样通过别开生面的视频介绍,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增强学生兴趣式探究和参与积极性。之后,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将课文中曹冲称象的步骤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图片进行文字扩充,学生在图片及老师思路的引导下顺利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在该环节中,教师通过图片等具象化方式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文章初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实验的方式探究水体浮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结合课程初期介绍的阿基米德浮力实验,增强学生在课程中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学生兴趣点出发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可以结合课程中实验过程,将自己的操作环节和个人感悟形成文字,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程初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为课程奠定生动活泼的基础,吸引学生投入课程理解环节。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结合具象化图片的展示,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语言概括能力;结合课堂实验,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出写作素材的生活化体验教学目的。
二、以故事型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时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个性化发展,借助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兴趣能有效开发学生想象力,进而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自主性。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进行新课文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让学生在故事观看中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师生互动增进学生对课文深入思考。以《乌鸦喝水》一课为例,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知道乌鸦是通过向瓶中投入石子使水上升,最终喝到水的。那么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吗?学生经过思维的发散,在小组讨论交换意见后,表示可以砸碎瓶口或利用吸管这些方法。这种探究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不会限制学生发散思维,同时这种以故事行为导向的问题情境更能帮助低年级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的迁移增进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日后进行联想型作文的写作奠定了丰富的思维活度。
针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师应从传统解题技巧迁移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深入课程理解环节,同时也可以实现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片段相关联,增进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力
隨着年级不断升高,小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要求,而传统课程中师生问答模式建立在标准答案的基础上,难以形成学生独立思考成果,因此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课堂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及语言表达的活度。
比如教师教授《将相和》一课时,基于渑池相会、完璧归赵这两个小片段,学生对于文章刻画出的蔺相如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中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细节讨论,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能代表人物性格的语句。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在文章解析中深入思考能力,教师在小组经过讨论后,派一名学生代表对结果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人物形象心理与课文细节相对应,通过严谨的逻辑思考论证,指出蔺相如在渑池会议时主要通过神情和语言力压秦王,赢得国家尊严,体现出其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气概。同时学生进行人物分析后,还通过片段演绎的方式将个人对角色性格心理变化的理解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传达。这样结合小组讨论以及后续丰富多样的故事表演等环节,学生真正将课文理解关注到语言表达和行为艺术层面,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开放化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深入课文内容自由表达对文章人物形象主旨内涵的理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带动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结合不同形式的课文演绎活动,将语文的学习涵盖在个人能力提升的不同方面。
四、巧用情景重设,实现读与写的巧妙结合
语文是一门注重细节观察的实践性课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为了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重设,真正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到课文景物描写的气质,同时在课堂情景中实现读写巧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模仿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比如教師教授《秋天的雨》这一课时,结合写景类文章对细节的刻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及视频处理化技术,为学生展现出课文中描写出来的秋雨下满是落叶的小径以及铺满金黄的地毯,让学生在声音、图像、动画三环节共融中感受到自然的奥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出现的景物及其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在多媒体视频中找出对应的场景,学生通过一一对应中更为细致而有条理地对情景重设中的不同细节进行观察。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描绘秋天的自然美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使用的比喻及拟人手法结合脑海中留下的秋雨朦胧的景象进行例句仿写。学生经过细致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了富有创新意味的语句,如:秋天的雨冲刷着枯黄的树叶,被风一吹打着卷儿的飘落在地上,雨水又成了树叶和大地亲吻的黏合剂,迟迟不愿分开。这些虚拟情景是通过细致观察所得出的。课文中对景物描写所用的修辞手法经过学生头脑加工成就了富有动态感的秋雨图像。在课程中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能让学生自然流畅地在文字中灌注想象的生命力,相较于传统枯燥的写作,借鉴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关注力,真正体现出小学生抒情类文章表达自如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色,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素材填充,实现学生视听结合的课程体验,配合课文脉络的梳理和学习,学生能了解文章写作特色以及值得借鉴的修辞手法。前期虚拟情景给学生留下的细节印象还停留在脑海,后面在全文阅读中又通过写作手法的赏析打开学生创造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叙写、扩写、改编文章,丰富语文读写结合的内容,体现出对学生写作语言表达能力的多元训练。
五、结语
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创新教学元素改变成的课堂,能够通过多环节的创设,真正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融入到对其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情景,提高学生对情感细节的把握力度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此外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度思考能力。学生在独立自主的课堂环节设计和参与中能充分激发实践探究意识,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有灵动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探索不同的运用教学手段,真正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课程环节。
参考文献
[1]魏有红.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新课程(上),2017(4).
[2]姚克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学苑教育,2017(7).
[3]张占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作者简介:黄映霞,女,1981年生,福建洛江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