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昉 钟树奇 何东盈 劳美铃 王婉桃 魏爱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 1内分泌科,广东 佛山 528000;2检验科;3南方医院太和分院古中医科)
糖调节受损(IGR)是糖尿病前期,有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腹部肥胖是IGR患者糖尿病的预测因子,该类患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是非腹型肥胖患者的3~4倍,并可加剧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2〕。积极有效的治疗IGR伴腹型肥胖患者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关键〔3〕。相关研究指出,过于肥胖患者可释放过多的游离脂肪酸,胰岛素利用率低,而胰岛素会刺激周围组织,损害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葡萄糖耐受量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4〕。因此在临床治疗IGR伴腹型肥胖患者时应注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内脏脂肪的变化。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5〕。中医认为,腹型肥胖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导致痰湿积滞,转化为膏脂,再转化为肥胖〔6〕。穴位疗法是一种长效针灸疗法,主要将羊肠线埋入皮下腧穴,在体内缓慢吸收,刺激腧穴,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但关于该方法对IGR伴腹型肥胖患者的具体干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7〕。本研究拟分析穴位埋线对老年IGR伴腹型肥胖患者HOMA-IR及内脏脂肪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本研究方案,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的45例老年IGR伴腹型肥胖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治疗+二甲双胍治疗的42例老年IGR伴腹型肥胖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15例,女30例;年龄61~70岁,平均(65.5±5.68)岁;病程3~12个月,平均(8.24±1.31)个月;合并基础疾病:高脂血症1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19例,高血压12例。对照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60~70岁,平均(65±4.41)岁;病程3~13个月,平均(8.07±1.52)个月;合并基础疾病:高脂血症1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16例,高血压1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糖尿病学》〔8〕中关于IGR诊断标准,餐后2 h血糖(2 h PG)7.8~11.1 mmol/L,空腹血糖(FPG)6.1~6.9 mmol/L;②体重指数(BMI)≥25 kg/m2,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服用过降糖药物;②过敏体质;③装有心脏起搏器或肝肾功能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适当运动、饮食控制,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给予积极的降压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Merck Serono Limited,批准文号H20170339,规格0.5 g),口服0.5 g/次,3次/d。基于此,观察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采用埋线材料为3-0外科缝合线。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蛋白线,并将其剪成长度1 cm左右,采用0.09% NaCl溶液浸泡2 min后烘干备用,取无菌7号注射器针头,将针灸针(长75 mm,直径0.4 mm)插入针头,超出部分剪短至超出针头0.5 cm,作为针芯备用。消毒埋线部位,在针头内部采用无菌镊子将蛋白线置入,在穴位处将内置蛋白线的针头垂直刺入1.5 cm,稍向后退,推针芯,置入蛋白线于穴位,埋线后,嘱咐患者每日餐前、后对穴位进行2~10 min的按摩。主穴为胰俞(双侧)、中脘、天枢(双侧)、上巨虚(双侧)及气海;配穴:阴虚内热加肾俞、胃肠湿热加大肠俞、脾虚湿盛加脾俞、肝郁气滞加肝俞。10 d一次,3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1)疗效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测量患者腹围(WC)及BMI,其中腹围测量方法:患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 cm,测量12肋下缘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且所有测量应定时,定尺(称)、定条件(着装及饮食等)。(2)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上层血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高压液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HOMA-IR=FINS(mU/L)×FPG(mmol/L)/22.5。内脏脂肪指数(VAI):女=WC(cm)/〔39.58+1.89×BMI(kg/m2)〕×〔TG(mmol/L)/0.81〕×〔1.52/HDL-C(mmol/L)〕。VAI(男)=WC(cm)/〔39.68+1.88×BMI(kg/m2)〕×〔TG(mmol/L)/1.03〕×〔1.31/HDL-C(mmol/L)〕。脂肪肝指数(FLI)=〔e0.953×log(TG)+0.139×BMI+0.718×log(TG)+0.139×BMI+0.718×loge(GGT)+0.053×WC-15.745〕×100。(4)糖尿病: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两组糖尿病发生情况,参照相关诊断标准〔9〕,且2 h PG≥11.1 mmol/L,FPG≥7.0 mmol/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t检验、χ2检验。
2.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WC、BM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深究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对比
2.2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bA1c、LDL-C、TC、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A1c、TG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HbA1c、TG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治疗后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对比
2.3两组治疗前后HOMA-IR及内脏脂肪比较 治疗前,两组HOMA-IR、VAI、FL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内脏脂肪对比
2.4糖尿病发生情况 治疗3个疗程后,对照组发生4例(9.52%)糖尿病,观察组未发生糖尿病,两组糖尿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3,P=0.108)。
目前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临床多采用饮食控制、增加运动或服用二甲双胍等干预,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0〕。但老年IGR腹型肥胖患者对疾病了解不深刻,治疗依从性较差,难以接受长期的药物支持治疗,导致整体干预效果并不理想〔11〕。而祖国医学认为,IGR属于“脾痺”范畴,禀赋异常、久坐少动、情志失调,导致肝郁、痰阻、脾虚等是最终导致脾痺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应益气养阴、滋养肺肾为主;而中医中并无腹型肥胖相应病名,根据《内经》中,肥胖分为“脂人”、“肉人”、“膏人”3种类型,久坐久卧、饮食不节导致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以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为主要病机,故在治疗时应以疏肝补肾、健脾强胰为主〔12,13〕。
本研究结果说明穴位埋线对老年IGR伴腹型肥胖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调节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究其原因,穴位埋线为针刺疗法的改良,通过线体持续有效刺激穴位,在治疗时辨证取穴,其中天枢为大肠募穴,中脘为任脉,八会之腑会,为胃之募穴,气海为育之穴,有健运中焦,调理脾胃之效,上巨虚可清本经腑热,诸穴合用具有化滞理气、化湿健脾、减肥消脂、泄热通腑之效。同时羊肠线为异体蛋白,穴位埋入后,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配合巨噬细胞、抗体液化、分解羊肠线,使其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同时埋穴所用羊肠线可在体内软化、分解,对穴位的刺激可达20 d或更长,有“调其气血,通其经脉”和“制其神,令其易行”之效〔14,15〕。
以往临床通常综合WC、BMI来评价IGR腹型肥胖患者经干预后的效果,而近年来相关研究指出,VAL为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VAL可反映人体脂质蓄积程度及内脏脂肪含量,对糖尿病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价值〔16〕。而FLI是一种可预测肝脏病变程度的指标,此外,有研究指出,FLI与糖尿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FLI也是一种预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17〕。本研究结果说明穴位埋线可调节老年IGR伴腹型肥胖患者胰岛功能,减轻肝脏脂肪病变,减少内脏脂肪蓄积。究其原因,穴位埋线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调节交感-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抑制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及食欲,达到保证患者不乏力、不饥饿的目的,并有效纠正内分泌紊乱,降低患者BMI水平,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间接减少肝内脂肪含量〔18〕。此外,穴位埋线使用的羊肠线在体内分解、软化中可将能量的消耗增加,促进机体内脂肪分解,对脂肪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加速作用,进而纠正胃肠消化亢进,降低患者食欲,有效减少脂肪的蓄积〔19,20〕。
综上,老年IGR伴腹型肥胖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调节患者胰岛及糖代谢功能,减少内脏脂肪蓄积,且在一定程度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