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

2021-06-22 09:53袁俊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8期
关键词:活菌双歧黄疸

袁俊婷

(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儿科 渑池472400)

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发黄或发绿,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出生3 d前后,大部分均可自愈,但若黄疸时间过长,可使血液中过量的非结合性黄疸透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因此需及时有效的治疗[1]。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多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双歧杆菌活菌可促进新生儿尽早排便,降低胆红素在肝脏和十二指肠处的循环,缓解黄疸病症[2]。本研究旨在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黄疸患儿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日龄1~26 d,平均日龄(8.21±3.45)d;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94±0.36)周;体质量2.4~3.8 kg,平均体质量(2.73±2.36)kg。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日龄1~28 d,平均日龄(8.47±3.61)d;胎龄38~42周,平均胎龄(39.12±0.66)周;体质量2.5~4.0 kg,平均体质量(2.82±2.53)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黄疸反复出现,新生儿持续时间>2周;日龄≤28 d;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先天系统性疾病;非足月儿;伴有肝胆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间歇蓝光照射治疗,给患儿戴上黑色眼罩保护双眼,穿上尿不湿保护会阴部位,双面灯管蓝光治疗箱温度达30℃后,将患儿置入箱中,持续照射4 h,休息1 h,1个疗程共照射72 h。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国药准字S10970105)治疗,1 g/次,3次/d,用温开水冲服,连续用药5 d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3]:显效,治疗3个疗程后,黄疸症状基本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119.7 μmol/L;有效,治疗3个疗程后,黄疸症状得到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至119.7~171 μmol/L;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病症无变化,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胆红素水平: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集患者血清,用胆红素氧化酶法检测患儿胆红素水平。(3)临床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值、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发热、腹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s)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34 34 9.962 20.641 0.000 0.000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288.32±33.41 289.21±32.52 0.111 0.912 197.36±41.45 146.83±23.67 6.173 0.000

2.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值高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住院治疗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值(μmol/L)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d)黄疸持续时间(d)34 34 t P 26.34±3.28 35.17±4.13 9.762 0.000 7.75±0.78 5.02±0.63 15.877 0.000 7.78±1.23 5.04±1.35 8.748 0.000 8.82±2.77 7.04±2.56 2.752 0.008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发热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2%(3/34);对照组仅出现皮疹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4%(1/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6,P=0.30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根据其特点分为三类:溶血性、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肝性黄疸,阻塞性、肝后性黄疸。溶血性、肝前性黄疸是因为红细胞破坏速度快,而肝脏代谢能力弱,导致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肝细胞性、肝性黄疸是因为肝细胞对于未结合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和排泄等功能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阻塞性、肝后性黄疸是因为肝内或肝外胆道系统阻塞,使得胆汁淤积,引起胆道压力增高,致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出现阻碍[4~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低,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值较对照组高,血清胆红素恢复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组间不良发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可加速患儿血清胆红素降低,促进患儿转归。蓝光波长集中在425~475 mm,胆红素主要吸收的波长在450~460 mm,因此蓝光可被胆红素完全吸收,促使血浆中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异构型体,经胆汁由胆道排泄入肠腔,或由尿液排出体外,以控制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6~7]。影响蓝光治疗的主要因素包括皮肤是否受光均匀、灯管的距离是否适中、患儿是否正常通便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多观察患儿皮肤变化,及时做出调整[8]。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包括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及乳杆菌,可完善新生儿肠道内的菌群,可生成乳酸、乙酸,增强患儿的肠道功能,提高胆红素的分解能力,降低结合胆红素在机体内的循环,促进结合胆红素的排出[9~10]。

综上所述,黄疸患儿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有助于促进未结合胆红素排泄,增强结合胆红素的分解,降低机体对胆红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患儿转归。

猜你喜欢
活菌双歧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
提升了养殖 现代养殖离不开活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