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莉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儿科 濮阳457003)
痉挛性脑瘫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与产前护理、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多发生于生产中,临床表现为肢体灵活性下降、肌腱反射亢进、屈肌反射强烈等,影响正常认知、行为、交流[1~2]。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临床常用康复训练方式,以运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3]。本研究旨在分析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家属参与的应用价值,以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及运动功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7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9例。参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10岁,平均(6.51±1.32)岁;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Ⅰ级21例,Ⅱ级18例。研究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10岁,平均(6.21±1.24)岁;MACS:Ⅰ级20例,Ⅱ级19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病学》(第7版)[4]痉挛性脑瘫诊断标准;(2)认知功能良好,可分辨简单指令;(3)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Ⅱ级。排除标准:(1)合并影响行动能力的骨关节、神经肌肉疾病;(2)认知能力差,难以辨别简单指令,无法配合进行训练。
1.3 康复方法
1.3.1 参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训练。采取Rood疗法、Bobath疗法等神经发育学运动疗法,改善肢体功能障碍,40 min/次,1次/d;按摩30 min/次,1次/d。训练5次/周,持续3个月。
1.3.2 研究组 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1)制定训练计划:根据正常活动,观察、分析患儿运动表现,对缺失成分、异常表现进行记录;针对缺失成分、异常表现,结合患儿家属了解程度,确立功能性目标,并根据目标布置阶段性任务;确保任务结合实际生活,协助患儿掌握运动技能并可用于生活,此过程需家属参与,与患儿共同做任务;评估训练时间、强度的合理性,及时调整。(2)任务分解训练:迈步训练10次,3组;踢球训练5 min;步行训练(减重步行训练、障碍步行训练)5 min;手指动作训练5 min;腕关节活动训练5 min;日常生活能力训练30 min。1次/d,5次/周,持续3个月。
1.4 观察指标(1)社会适应能力。以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量表评估两组训练前后社会适应能力,分值0~40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好。(2)运动功能。以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估两组训练前后运动功能,共88项,每项0~3分,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训练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功能障碍越严重。(4)测试训练前后两组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训练后两组社会适应能力、GMFM-88、ADL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1 两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n 社会适应能力 GMFM-88 ADL训练前研究组参照组39 39 t P训练后研究组参照组39 39 t P 12.17±2.04 11.85±1.98 0.703 0.484 28.26±3.55* 19.68±2.79* 11.867 <0.001 61.47±11.04 62.89±10.58 0.580 0.564 184.29±36.33*102.46±27.62*11.198<0.001 21.04±4.65 20.19±4.24 0.844 0.402 61.94±5.17*38.64±5.32*19.615<0.001
2.2 两组1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比较 训练后两组1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10 m步行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1 min步行距离长于参照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比较(±s)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P<0.05。
10 m步行时间(s)训练前 训练后研究组参照组组别 n 1 min步行距离(m)训练前 训练后39 39 t P 36.27±7.21 35.96±7.45 0.187 0.852 43.38±7.11*39.53±7.85*2.270 0.026 18.81±2.67 18.94±2.53 0.221 0.826 13.84±2.82*16.15±2.67*3.715<0.001
痉挛性脑瘫患儿大脑发育不全,易受嘈杂环境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差,康复训练时应着重注意[5]。常规康复训练以肢体功能恢复为主,缺少活动参与性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有限。
任务导向性训练围绕行为目标展开,强调个体、任务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帮助患者提升运动技能并用于日常生活,实用性强[6~7]。任务导向性训练通过为患儿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鼓励患儿主动解决任务,增强主观能动性,同时此过程联合家属参与,可进一步增强患儿康复信心,有助于任务完成。任务导向性训练重点在于提高患儿参与适应性、增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简单的刺激肌肉功能恢复[8~9]。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社会适应能力、GMFM-88、ADL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个体治疗,具有较强针对性,通过制定训练计划,评估痉挛性脑瘫患儿缺失成分、异常表现,并选择适合难度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在家属参与下提升训练趣味性,增强患儿训练积极性,有助于促进患儿肌肉功能恢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1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10 m步行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1 min步行距离长于参照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表明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明显改善患儿肌肉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生活自理。综上所述,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