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坤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普外科 广东广州510080)
在临床上,急性腰扭伤较为常见,多因撞击闪挫、猝然暴力等引发,造成腰部软组织损伤,损伤腰部肌肉及韧带,使之牵拉过度,继而腰部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演变为慢性疾病,弯腰或劳累时诱发,极难治愈[1~2]。临床多以针灸、推拿或其他理疗手段治疗,其中痛点针刺虽见效快、病程短,可获得较高的疗效,但单一使用难以满足患者临床需求[3]。本研究联合痛点针刺、腕踝针对急性腰扭伤实施治疗,取得的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纳入时间2019年3月~2020年3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49±3.92)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22±0.23)d;致伤因素: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12±3.48)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16±0.25)d;致伤因素: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10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因素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有腰部扭伤史,存在明显腰部疼痛,腰背肌痉挛与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经影像学检查排除因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压缩骨折等引起的腰痛;临床资料完整;患者阅读本研究相关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痛点针刺治疗。取穴腰痛点,健侧手背第2指伸肌腱桡侧、第4指伸肌腱尺侧,腕横纹前1.5寸的位置,选取两穴间压痛最明显处,常规局部碘消毒、酒精脱碘,取华佗牌1.5寸(28~30号)毫针,针尖贴近骨膜外侧,垂直刺入穴位3~5分,得气后,改强刺激,以感受到强烈胀痛酸麻为宜。同时,患者活动腰部,并逐渐增大幅度,完成下蹲、行走、起立、腰部旋转等动作,1次/d,3次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腕踝针治疗。以腰部疼痛位置为依据选择分区,腰部一侧疼痛,则选择同侧下针,正中或双侧疼痛,则选双侧下针;取0.25 mm×25 mm针灸针,进针时与皮肤保持30°,快速向近心端方向刺入,针尖入皮肤后,持针手指松开,使针自然垂直贴近皮肤表面;然后轻轻捻动针柄,使针体前行在皮肤浅层,出现松软感后停止;结束针刺后,以医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0.5 h,1次/d,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疗效。经治疗后,腰部疼痛全部消失,脊柱活动恢复正常,为痊愈;腰部疼痛显著缓解,脊柱基本可正常活动,为显效;腰部疼痛部分缓解,脊柱活动有所好转,但仍受限,为有效;腰部疼痛、脊柱活动无变化,甚至加剧,为无效[5]。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M-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M-JOA评定患者腰痛程度,满分30分,总分值<10分,为轻度;总分值<20分,但≥10分,为中度;总分值≤30分,但≥20分,为重度。以ODI评定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情况,满分45分,包含10个方面,旅游、社会生活、性生活、干扰睡眠、站立、坐位、步行、提物、生活自理等,分值越高,功能障碍则越严重。以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M-JOA、ODI、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JOA、ODI、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JOA、ODI、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M-JOA、ODI、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M-JOA、ODI、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M-JOA ODI VAS对照组观察组30 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4.65±3.27 10.65±2.75#25.06±2.52 4.51±1.93#*33.96±0.57 15.75±0.32#34.06±0.73 10.87±0.22#*8.32±0.96 3.96±0.26#8.22±0.89 1.91±0.37#*
腰扭伤急性期患者多因外力刺激导致腰椎受力不平衡出现的损伤,在弯腰操作者或重体力劳动者中发生率较高。腰扭伤主要因腰部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承受负荷,难以自行闭合在局部腰椎发生炎症反应的损伤[7~8]。
中医学认为,腰椎受损后,经气不畅,致血溢脉外,阻滞气血,不通则痛,在传统针灸取穴操作中,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上则取之下,对应点腰痛穴实施“巨刺”法,便于观察疼痛位置即刻疗效,可也逐步恢复局部功能因疼痛引发的障碍,不会对肢体功能、活动产生影响。针刺期间,患者腰部可开展多项活动,经气运行得以强化,可获得更显著的止痛作用[9]。
腕踝针属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的一种针刺可靠疗法,最近几年临床应用逐步推广。该疗法将机体两侧划分为纵区,确定相应针刺点6个,与传统针灸区别在于,其进针需入至皮下的浅表层,筋膜下层不可深入,针感越无,则疗效越佳[10]。疼痛为其主要适应证,镇痛范围较长,且存在较强的即刻效应,取穴简单,可靠安全,无副作用。有关资料指出,腕踝针可经神经调节使之镇痛作用得以发挥,针刺至皮下后,经对皮下组织液压实施调整发挥镇痛效果,对相关穴位实施针刺,可使痛阈提高。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加腕踝针,可显著改善痛症、神经精神疾患[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而M-JOA、ODI、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单一疗法相比,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佳。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教授经临床探索所得的针刺疗法,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疼痛轻微,甚至无痛,自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近几年,随着腕踝针疗法理论与临床应用完善与改进,腕踝针疗法可将人体两侧分区治疗,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在同类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效果,可见急性腰扭伤患者选择痛点针刺、腕踝针联合治疗,可达到活血通络,以及通则不痛的目的,加上配合腰部肌肉活动锻炼,可促进腰部功能尽快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联合痛点针刺、腕踝针对急性腰扭伤实施治疗,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其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