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述评
——以30篇CSSCI类期刊文献和32篇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线索

2021-06-22 00:58魏慧慧朱成科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德智体美劳动教育劳动

魏慧慧 朱成科(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劳动教育从单一功利主义教育发展为具有统领和联结多种教育形式与内涵的综合育人功能,成为新时代教育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新时代对我国“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需要有更深度的反思和意义重构。

一、关于我国“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分布

(一)文献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情况

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已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热点。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19年2月( 本文中涉及的检索时间基本趋同于此时) ,共检索到4102 条结果; 从中国知网统计的“发表年份”看,从1933年至2019年共4000 多篇文献,其年度数量、热度显著上升。

图1 1933—2019年“劳动教育”相关文献的发文量

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显示,检索结果主题分布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这些主题是劳动教育实际发生过程中的核心概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图2 “劳动教育”相关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

同时,“劳动教育”主题文献发表的年度趋势清晰地表明,近年来教育学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迅速提高,这与新时代背景下倡导劳动教育有一定的联系。当下,国内教育学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力求为劳动教育正名。

(二)文献在主题检索维度上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框定主题,在知网数据库中将“劳动教育”作为基本检索条件,选定“篇名”作为“精确”匹配的限定检索条件,共检索到917条文献。其中,期刊及教育类期刊是主要文献,共检索到807 篇文章。通过综合比对,从信息的丰富性和内容的相对集中性等角度,本文选取篇名中含有“劳动教育”的30 篇CSSCI 类期刊文献和32 篇硕士学位论文,以此作为分析素材,透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概念性特征。

(三)文献在内容素材维度上的分布情况

所选取文献中的前五个关键词分别是劳动教育、教育与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方针和学校劳动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关的32 篇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及高校中的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阐述。而劳动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中,还存在于家庭中。湖南师范大学张荣钢在《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一文中,从目前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及其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强调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肯定了家庭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价值[1]。与劳动教育相关的30 篇CSSCI 文献主要是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证。

二、学术维度中关于我国“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对“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在政策文本维度中形成了一定的思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7—1977年)、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1978—1999年)、进入21 世纪以来(2000—2016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2017年至今)五个时期的理念导向与实践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2]。但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仍有必要在学术维度中做进一步研究。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分工开始,基于人的片面发展提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思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始于对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发展的考察,即以社会(生产)的分工为线索,把个人全面发展限定在劳动能力的范围,以使每个社会活动分子的体力和智力得以自由、广泛、充分的发展[3]。

1.劳动的概念阐释

《辞海》中对“劳动”的定义如下:(1)劳动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改变劳动对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活动锻炼身体;(3)犹言偏劳,表示感谢。杜作润在《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文中将“劳动”视为经济学意义的概念,即劳动是指人类在财富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或贡献,其中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服务或贡献。任何“劳动”的开展都需要时间、体力、知识或技能,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以此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进步的基石。正是因为这种有意识的追求和支出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得以繁荣进步[4]。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以群体的形式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协作方式,凭借自身的自然力和智力,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马克思强调,劳动对于一个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劳动的存在,民族将会面临灭亡。劳动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2.劳动教育的概念阐释

在《教育大辞典》中,“劳动教育”被界定为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其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4)使学生获得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徐长发将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等纳入“劳动教育”之中,即具有与劳动相关的观念、习惯、情感的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并掌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技能。黄济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素养、基本任务等角度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区别与诠释,指出学校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新华依据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使受教育者拥有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当对学校的劳动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学校劳动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青少年,而应当包括各年级阶段接受教育的学生,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同时协调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教育概念的意义辩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三个维度对劳动价值观进行理论解释。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世界、历史及人本身都是由劳动所创造的;教育学原理强调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价值观决定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本质[5]。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帮助学生具备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学生通过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实践活动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劳动教育注重个体劳动素养的发展,其核心旨趣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完善。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教化方式,在实践取向上应当回归自然,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从被动接受走向积极体验,使学习者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6]。

(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论证

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生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需要将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一切属性的社会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讲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规定,只是反映了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3](209)。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是否应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是一个具有争议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有学者提出,劳动教育在逻辑上和德智体美四育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换言之,在教育中不是不需要劳动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四育与劳动教育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其理论根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说。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四育并列。从劳动在人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出发,他强调,劳动教育在培养年轻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勤俭朴实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其他四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该问题,瞿葆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另一逻辑层面的教育,它不能也不应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瞿葆奎先生指出,人的发展包涵身、心两方面,“身”的发展包括体育,“心”的发展包括智、德或智、德、美。然而,“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含体育,而且也包含德智美三育,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有知、意、情的任务[7]。

劳动教育是否与其他四育并列的争鸣引发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该问题为深化对劳动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重新思考和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学理反思[8]。为了确定劳动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习者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真善美的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从人的素质的综合要求看,包括身体的教育(体育)、真的教育(智育)、善的教育(德育)、美的教育(美育)[3](218-219),劳动教育与“四育”并不在同一逻辑框架中。笔者对该观点持赞同的态度。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仅要着眼于个人的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的需求。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劳动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求与时俱进。劳动教育虽与“四育”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但劳动教育的进行需要德智体美四育的支撑,同时德智体美四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劳动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哲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该素养的获得需要德智体美四育与劳动教育协力合作。就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来讲,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的界定不能仅局限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形式。人类要认识事物首先要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该能力应建立在智育发展的基础上,以智育支持为基础指导人类实践,即通过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形式获得对原有事物的认知。同时,在发展劳动的过程中人类还会产生对原有事物的新的认知,使智育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以往“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成果的局限及发展趋势展望

回顾劳动教育概念研究的进展,从查阅的相关文献及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劳动教育概念研究得到了极大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及家庭劳动教育备受关注。由于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还有很多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地向纵深拓展。

(一)以往“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成果的局限

1.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存在分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社会与德性进步的关键是构成这个社会的劳动者的态度。人类将劳动视为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还将它作为获得有价值且丰硕有趣的精神生活的前提。当下,学者们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置于同一逻辑层面,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当与其他四育并列;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置于不同的逻辑层面,劳动教育中包含着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内容,不能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

2.劳动教育概念研究缺乏实践层面的重视

以往对劳动教育概念的研究局限于学理性的探讨,站在理论层面剖析劳动教育概念的相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劳动教育概念实践层面的重视。劳动教育关注受教育者个体劳动素养的发展,是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化方式。因此,在学理性探讨的基础上,应从劳动教育改革的实践层面去“反哺”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深入理解,分析“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从哲学方法论上重新思考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以此深化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深入理解。此外,还要加强对实践层面劳动教育概念的研究,以促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劳动教育实践双向滋养和双向互动。

3.劳动教育概念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通过对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虽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梳理研究、思辨研究等为主,对劳动教育概念的研究,只有少量的区域研究以及指标评估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

(二)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1.深化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且也应注重社会的需求。当下,在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与研究应与时代相衔接,即脑力劳动应归于劳动的范畴,应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充实新的理解,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进行深化和拓展。要在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下,实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目标。随着时代的推进,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化应与教育改革实践同频共振,通过深刻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劳动教育改革多元化。

2.加强对劳动教育概念研究实践层面的重视

劳动教育概念的相关研究不仅要有学理性的探讨,而且也要注重实践的形成,要从劳动教育改革的实践层面去“反哺”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深入理解。当下,应将赋予新时代内涵的劳动教育融入现代课程和教学中,教师将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使受教育者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认知转化为实践,促进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同时,就研究劳动教育概念的方式方法而言,研究者不但要专注于梳理研究、思辨研究,而且还要注重实证研究,要增加区域研究以及指标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实践关怀的研究才是未来劳动教育概念研究需要重视的方向。

3.增强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

马克思强调,劳动本身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攻克自然、开展实验、人际交往等都是体现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人的主体对象化活动,变为属己的主体力量的投射。人类的社会实践主要是以劳动为主要生产形态,包括经济活动、社会生产活动等,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将自身的本质对象化[9]。

结 语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在认识论层面,劳动教育的价值就是要教给孩子认识到劳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实践论层面,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成为人,只有通过对象化的劳动,人才能证明自己的主体力量、主体存在。劳动绝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劳动教育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当下,应将劳动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论作实践转型,在学校劳动教育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形态,通过学校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10]。教育学是人学,关注人的生命增长,该生命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增强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价值和地位,将劳动教育构建为“属人的、为人的”教育[10](21),并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哲学命题来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劳动教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热爱劳动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