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亚,孙柳柳,过 丹,葛永勤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江苏214000
宫颈癌是危害全球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女性癌症死因的第2位[1]。最新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中第四大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53万新发病例,约27万例死亡。同时,全球约85%的宫颈癌死亡发生在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2],并且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倾向[3]。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给病人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4-5]。有研究显示,宫颈癌病人由于家庭、社会和事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其躯体、情绪、认知、角色及社会等功能均处于较低水平[6]。因此,在缓解病人身体痛苦的同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同伴教育是社会支持的一种形式,已经逐渐被应用于疾病管理,是指具有相似年龄、生活环境、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具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是人面临困境的重要支持网络[7-8]。有研究显示,同伴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而改善生活质量[8]。目前,同伴支持已经应用在慢性疾病管理[9-10]、代谢性疾病[11]、肿瘤[12]、艾滋病[13]等疾病的护理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手术治疗适用于分期宫颈癌早于Ⅱ期的病人[14],而宫颈癌病人在手术后需要进行长期化疗。在长期抗癌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承受着身体的伤痛,还要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国内将同伴教育应用于宫颈癌病人的研究较少,现仅有同伴教育对改善早期宫颈癌病人焦虑、抑郁水平的研究[15];针对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的同伴教育研究,仅有一项研究显示其对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16],但尚无针对该人群病人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同伴教育应用于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以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感,为创新宫颈癌化疗病人的护理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110例(设定检验水准α=0.05,检验效能β=0.20,依据样本量公式计算所得[1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纳入标准:①成年女性;②初次被诊断为宫颈癌,肿瘤分期为适宜手术治疗的Ⅰ期或Ⅱ期病人[14];③经手术治疗且术后化疗的病人;④意识清楚,与研究人员沟通无障碍;⑤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认知、听力、学习功能障碍;②生活不能自理;③有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全程跟进对病人的随访,定期组织同伴教育者线上交流,失访率较低,仅干预组流失1例(因搬家而退出研究),流失率为0.91%,最终109例完成全部研究。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给予宫颈癌常规护理,包括:宫颈癌术后常规护理;发放宫颈癌化疗病人健康指导手册;常规住院护理和出院指导;出院后每月1次电话随访,每次15 min,主要了解病人当前健康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具体如下。
1.2.2.1 招募同伴教育者
通过门诊和网络等方式招募同伴教育者。入选标准:①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②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③性格开朗,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④尊重生命,乐于助人;⑤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参与本研究;⑥自愿参与。经遴选,最终招募12名同伴教育者。
1.2.2.2 同伴教育者的培训与考核
组建同伴教育者培训团队,由妇产科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和心理医生组成。培训方式为医护人员授课和同伴教育者试讲,培训内容由研究团队成员制定,共包括7个主题:宫颈癌基本知识、化疗期间护理、化疗后并发症的预防与监测、术后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宫颈癌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与病人沟通交流技巧。最终10名同伴教育者通过培训考核,正式上岗。研究团队成员和同伴教育者之间建立QQ群和微信群,每周定期沟通,讨论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提高同伴教育的效果。
1.2.2.3 同伴教育
根据病人入组顺序成立同伴支持团队,每个团队5例或6例病人。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对病人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并介绍同伴教育者和病人认识,同伴教育者与病人的沟通内容包括:介绍自己、讲述自身抗癌经历、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自身面对不良反应的应对方式。通过同伴教育者结合自身实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病人更好地应对疾病[18]。出院当天,同伴教育者和病人组织座谈会,并建立同伴支持团队QQ群和微信群。通过座谈会了解病人出院后对疾病、家庭、生活和工作等计划及担忧的问题,同伴教育者讲述自身出院后遇到的问题及自身的调节方式,帮助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家人及朋友,更好地回归社会。出院后3个月内,同伴教育者每天通过QQ或微信的方式和病人进行沟通交流,每月组织1次或2次线上讲课,指导病人正确进行疾病管理,包括运动、营养及化疗并发症的识别等,护士每周电话随访1次,协助同伴教育者进行管理。
1.2.2.4 同伴教育的管理
同伴教育干预前由医务人员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和考核,遴选合格的同伴教育者,保证同伴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伴教育者在干预期间产生的费用由妇产科研究经费支出;每周定期组织同伴教育者线上交流会,及时交流反馈同伴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寻找解决办法,保证同伴教育干预的质量。
干预前,在我院妇产科病房收集基线资料,并于3个月后病人复诊时在妇产科病房收集干预后的资料。所有研究资料均由经培训的固定调查员收集,当场查缺核对,保证病人信息的完整、准确。
1.3.1 一般信息调查表
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社会学人口资料。
1.3.2 生活质量
采用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ncer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System-Short Form,CARES-SF)评估病人生活质量,该量表由Schag等[19]于1991年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癌症病人健康相关性生活质量的评估。2003年,由我国学者胡雁等[20]翻译为中文版本并进行应用。量表共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性功能、婚姻关系和医护人员的关系5个维度,34个条目。34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1~5分,每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生活质量总得分,总分越高,病人的相关生活质量越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6~0.93,重测信度为0.81。
1.3.3 总体幸福感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21],国内学者段建华[22]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来评定病人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共包括18个条目,各条目计0~10分,总分为180分。得分越高,病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0.85[23]。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 单位: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在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关系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同伴教育的干预模式有助于改善宫颈癌化疗病人生活质量。同伴教育通过同伴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讲述自身的抗癌经历、治疗经历及如何回归社会,让病人更真实地了解自身疾病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息。此外,同伴教育模式自身的特点,尊重、平等、参与性强,经验及体会交流的核心思想[10],通过同伴教育者的辅助健康教育,互相交流讨论,更有利于病人掌握疾病管理知识。病人对疾病管理理念的改变、知识的提高,进而采取有利于自身康复的行为,最终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病人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幸福感是一种态度,是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24]。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其他癌症一样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但由于其生殖系统的特殊性更是给病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担心疾病的预后、婚姻关系的维持。随着发病的年轻化趋势,部分病人还面临着生育的压力,这些都严重影响病人总体幸福。本研究通过同伴教育的模式,同伴教育者向病人讲述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病人可以感受到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未来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绝望,同样可以获得开心、快乐和支持,同伴教育者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有利于病人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进而实现幸福感的提高。
同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但如何保证同伴教育的有效实施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首先,同伴教育者的筛选:同伴教育者在干预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仅要具备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的爱心。其次,同伴教育内容的科学和规范:同伴教育信息的准确性、心理支持的有效性和评价的及时性是保证同伴教育高效实施的关键[25]。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培训与考核、定时的讨论与总结,使同伴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同伴教育的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宫颈癌化疗病人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通过同伴教育者的支持,有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和回归社会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宫颈癌化疗病人护理的不足,为病人提供了帮助和支持,是现有护理模式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