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分级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指导治疗效果

2021-06-22 01:17徐海斌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椎体骨质

朱 鑫,徐海斌

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商丘 476100;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河南 新乡476100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老年人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高发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逐渐严峻,且生活习惯改变的情况下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陈旧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以骨折风险性增加、骨强度下降为主要的临床特征,保守治疗效果一般。临床医师对患者损伤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可能会出现不符合患者实际损伤等级的情况,而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后由于患者对于疼痛感的反应敏感性下降,容易忽视病情的严重程度并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关于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方法较多,但是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不一。本研究提出损伤分级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指导治疗效果,为提高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4 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损伤程度分为Ⅰ~Ⅴ级[3]:Ⅰ级44例,应用椎体强化手术;Ⅱ级31 例,应用复位融合固定手术;Ⅲ级22 例,应用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手术;Ⅳ级15 例,应用截骨矫形内固定手术;Ⅴ级9 例,应用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男性66 例、女性58 例,平均年龄(36.75±4.93)岁,平均病程(7.43±3.25)周。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肝、肾等严重器官性疾病;②精神、意识等障碍性疾病;③儿童、妊娠期妇女。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损伤分级标准

Ⅰ级损伤程度最低,Ⅴ级损伤程度最高。Ⅰ级,患者出现顽固性后背痛,且进行适量活动后疼痛感明显加重,X 线片结果显示出现椎体楔形变,CT 影像学结果显示出现伤椎楔形变,伤椎部位内部出现空腔。Ⅱ级,在Ⅰ级损伤分级基础上患者伤椎上下终板夹角>10°。Ⅲ级,在Ⅱ级损伤分级基础上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或者间歇性跛行。Ⅳ级,在Ⅲ级基础上患者X 线片出现1 个及以上的伤椎楔形变,且局部后凸角度在30°及以上。Ⅴ级,在Ⅳ级基础上患者CT 影像学结果显示出现脊柱后凸畸形且硬膜囊受压。

1.2.2 治疗方法

Ⅰ级,给予椎体强化术治疗,为患者椎体内部空腔位置实施穿刺,手术过程中尽量采用骨水泥将患者椎体内部的空隙填满;Ⅱ级,给予患者后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强化术;Ⅲ级,单独实施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Ⅳ级,实施后路截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术;Ⅴ级,实施后路截骨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针对部分骨量丢失严重且需要实施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需应用骨水泥强化钉道,两组患者均随访12~38 mon。

1.2.3 观察指标

1)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疼痛评分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4]为患者进行评估,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2)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比较。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5]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功能障碍程度越高。

3)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椎体矢状面指数比较。计算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椎体矢状面指数[6]。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100%。该指数越高,椎体骨骼恢复状况越好。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值、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值、矢状面指数值等计量结果以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损伤等级例数等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与末次随访疼痛评分比较

Ⅰ~Ⅴ级损伤患者末次随访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疼痛评分比较

2.2 术前与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Ⅰ~Ⅴ级损伤患者末次随访的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2.3 术前与末次随访椎体矢状面指数比较

Ⅰ~Ⅴ级损伤患者末次随访的矢状面指数均显著高于术前,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损伤分级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椎体矢状面指数比较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容易发展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后凸畸形、腰背痛等临床症状,最终导致脊柱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7-8]。临床上用于指导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研究报道及治疗指南较多,但是针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导治疗患者,且由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较为复杂,患者骨折损伤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患者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9-10]。

目前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但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且因骨质疏松未能根除而反复发生脊柱骨折。若患者发病后不进行积极的治疗,可能会导致骨骼形态变化且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导致患者发生脊柱骨折,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永久性的损伤。急性新鲜骨折类型的患者常应用微创椎体强化手术进行治疗,且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多属于低能量损伤引发的骨折。患者发病后出现的伤后疼痛容易与疲劳性疼痛相混淆,导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情进一步加重。还可能因卧床诱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学者在研究[11]中表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常会出现椎体进行性压缩,导致椎体再塌陷以及伤椎愈合困难,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不仅不能够缓解疼痛感,还会丢失骨折椎体高度、加重局部疼痛的严重程度。本研究探讨损伤分级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指导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提供参考意见,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发展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以及Ⅴ级损伤患者末次随访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根据患者不同损伤分级进行不同等级的手术治疗,能够针对不同复杂程度患者进行分级治疗,恢复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减轻患者疼痛感,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性恢复以及解除神经压迫,并进一步矫正后凸畸形情况[11-12]。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以及Ⅴ级损伤患者末次随访的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不同损伤等级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时可以通过动力位X 线对患者假关节活动充分显示,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发病后的活动以及疼痛与患者体位改变情况具有密切相关性[13]。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以及Ⅴ级损伤患者末次随访的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高于术前,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不同的损伤分级,部分骨折通过单纯后路、单纯前路、前后联合入路均可以达到明显效果。而部分损伤等级患者则需要通过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手术解除机体神经压迫,重新建立机体的脊柱稳定性[14-16]。

综上所述,将不同损伤分级手术的理念应用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能够有效指导该患者的治疗,对于不同病情和不同复杂程度的患者实施个性化手术方案,能够显著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促进患者脊柱恢复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适合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椎体骨质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吃钙片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吗?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