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君
摘 要:各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贯通、有效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尊重不同劳动的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文章提出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措施: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劳动写作教学,拓展劳动教育途径;重视课外阅读活动,启发劳动教育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已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实现各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贯通、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是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应有“大语文观”,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尤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拓展语文的外延,带给语文学科教学更多的精彩。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尊重不同劳动的观念,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措施
(一)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语文教师要能够熟悉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学生朗朗上口的《悯农》为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的画面,寥寥数语就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烈日下还在坚持劳作的同情和赞赏,饱含着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这首诗让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明白了农民种田的辛苦,懂得了不要浪费粮食的道理。又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的作者写赵州桥的雄伟、壮观、美丽,描写生动细腻。文章不仅是在赞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课文,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热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加强劳动写作教学,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习作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习作课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并通过对劳动过程、劳动体验的记录与描写,提升对劳动的感悟与理解,培养劳动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劳动与创造的能力。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第一,从家庭劳动入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有其独特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描写一次帮助父母的家庭劳动,比如扫地、洗碗、拖地、浇花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达到“以文促劳、以劳促学”的目标。其二,从社会劳动入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描写一次有意义的社会义务劳动,比如义务植树、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巩固课堂上的所学所感,并且切身的劳动实践是一种服务他人、教育他人的过程,也是服务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在实践中成长的速度更快。其三,从学习劳动技能入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描写一项自己参与劳动或学习的生产、生活技能,比如养花、种植蔬菜、剪纸、刺绣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不但充实了学生的写作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拓展了劳动教育的途径。
(三)重视课外阅读活动,启发劳动教育意义
阅读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推荐引领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赞美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古詩词、名言警句、名著等等。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展现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有大量描绘劳动生产的农事诗。著名的《伐檀》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一首描写伐木工人劳作的民歌。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告诫了人们要自食其力,勤奋劳动,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启发学生去思考劳动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双手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
总之,劳动教育走进语文教材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责任,语文学习本就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从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成长历练,更学会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常永华.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9(30).
[2]王爽.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群文天地,2012(0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锦庭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