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芮艺 孙朋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各院校展示办学水准的大舞台,也是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紧密联系和深入合作的交流平台。从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技能大赛为视角的兽医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出发,就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有效策略,以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技能大赛;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3-0040-04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是检阅职业教育改革及办学成果的平台[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我国要办好职业技能大赛[2]。教育部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教职成函〔2018〕4号)中也指出,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3]。
国务院前副总理刘延东就曾指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展现职业教育成就,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扩大职业教育吸引力产生了积极影响”[4] 。技能大赛也逐渐成为职校师生圆梦的大舞台,更是推动了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办学水平较高的职教名校。
早在2009年,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办学理念,积极参加省市及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或行业牵头举办的各项技能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技能大赛赛项明确了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兽医类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修订了基于产教结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但目前也存在着为比赛而参赛、重成绩、轻改革,技能大赛与教学模式融合过程中存在深度不够等问题,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的引领作用还不够显著。我们面临着如何将学生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如何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及数量,如何将技能大赛与产教研的融合深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现对技能大赛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结合各项技能比赛指导及专业教学实践经历,提出了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对策。
1 技能大赛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就教育模式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5]。而技能大赛是一项由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学校等四方广泛参与的综合性专业技能竞技和交流的活动,能集中展示职业教育教学及改革发展成果,检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的实际效果。技能大赛对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一些技能大赛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覆盖到所有学生,“赛教分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有限
例如,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目前举办的赛事项目有:新城疫抗体检测,鸡的剖检及采样镜检,动物防疫技能大赛,小动物外科手术,骨科手术等,这些项目特别是手术类比赛项目的集训需要用到很多实验动物,费用较高。许多学校参加比赛以追求好的成绩为目标,集中校内现有资源尽量满足集训需要;有些项目还需要购置由比赛赞助商指定的设备材料才能对应比赛标准和规程,参加比赛增加了参赛院校经费的投入;同时,新购置的设备材料数量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此,技能大赛可能使个别学生获得一些荣誉,但对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而言只能算是“一枝独秀”,并没有形成“满园春色”。所以,当技能大赛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覆盖到全部的学生时,可谓“赛教分离”了,其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1.2 专业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时机不契合,因比赛而参赛的功利性色彩较浓
技能大赛能起到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作用,是展示职业院校技能培养水平的重要窗口。但纵观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很多学校在教学实施中并没有针对技能大赛的规划,造成专业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在时间上不能对接。例如,全国大学生动物防疫技能比赛每年下半年举行,比赛有理论也有实操。但对于兽医类专科二年级学生,一些专业课程如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的学习才开始或者还没开课,理论知识不成体系,三年级学生又要去参加毕业顶岗实习,无法参赛。因此,学校只有让参赛学生停课,通过密集训练使他们快速掌握竞赛技能,但这样也会造成“快餐式进食”,不利于其知识的消化吸收。有些参加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学生在毕业前的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这说明参赛经历并未助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1.3 教师系列的技能大赛少,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很难保证,被赶鸭子上架或出于功利性需要做参赛指导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系列的技能大赛很少,笔者所在的团队成员参加了2010、2011年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动物外科手术教师组比赛,但2013年以后该项赛事就取消了,这样“以赛促教”的作用没有得到延续,也不利于 “双师型”队伍建设。同时,动物工程学院近些年引进的教师大多刚硕士或博士毕业,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和行业、企业的接触较少,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他们在没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去担任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有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所以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当前,各高职院校将技能大赛指导及获奖情况列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加分大项。教师们为了评上职称,就抢着当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可能造成该上的教师没上,不该上的却上了,这种非正常选拔教练的方式很不利于后续的工作安排,也不利于同事间和谐相处。被领导“钦点”的指导教师,就边学习边指导,在训练周期长、学生基础好、大赛奖项设置人性化的前提下也能拿个奖回来交差。但这些教师大部分精力要消耗在集训指导上,在日常教学方面的投入就可能敷衍了事,直接影响了所授课的教学质量,“以赛促学”的作用就很难体现了。
2 高职院校推进技能大赛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的有效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总书记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指示为我们促改、促教和促学明确了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展示办学成果,展示优秀师生的风采。现结合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兽医类专业的教改实践,提出促进技能大赛与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融合的有效对策。
2.1 根据赛事项目涉及到的知识模块,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修订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师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充分研究赛项知识和技能点,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理清思路,才能精准把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教改、课改的方向。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加强了与企业合作,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及职业素质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切实做到了学校育人目标和企业、行业用人单位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目前,兽医类专业有动物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每1~2年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标准,应对就业需求科学育人。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考虑了目前兽医类专业可参加的赛事项目有小动物医师技能、小动物骨科、大学生动物防疫技能比赛,这些赛事都是团体赛,通过比赛来考察参赛选手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环境适应及现场应变能力、团体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所以,动物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资源使用及保障条件、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诸方面向技能大赛赛事高标准、严要求看齐。
最近,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治人文、精技术”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更明确的指导。例如,我们教学团队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兽医类专业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推行学分制改革,除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程、军事课程及体育课程外,将其他课程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人员、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发展的岗位工作内容,对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梳理,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3大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低年级见习、高年级跟岗实习和毕业班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安排,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兽医临床培养更多的优质“工匠”。
2.2 透过技能大赛的“窗口”,瞄准就业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各项技能大赛规程、赛项内容一般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会同高水平示范院校、行业和企业的知名专家共同制定的,能紧跟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紧密对接最高技术标准。就业单位岗位设置及执业要求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广而告之,后者引领教改、课改的作用凸显无疑。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赛进行深度解析的基础上,只要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备战,一定能在和全国各兄弟院校同台竞技的过程中展示办学特色,学习他人经验,补齐人才培养的短板。
例如,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学院在2009年首次参加全国高职院校动物外科比赛,没有现成的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教练组仔细研究,认真探索,不断修正。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的较好成绩。此后,我们每一年都组队参加技能大赛,屡屡获奖,逐步建立了校、市、省、全国四级大赛训练体系。能经常获奖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参加競赛的自信心有了。成绩排名还没能到第一梯队,说明我们和优秀院校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教学改革的方向感有了。通过历次大赛,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
再如,动物工程学院在原来仅有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上,及时将师资分流定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成功申报了动物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两个专业,招生和就业形势非常好,这就是“以赛促改”的最好例证。既要有利于参赛,也要保证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
2.3 以点带面,通过技能大赛引领教风、学风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是同一个专业、一个院系、一所学校的比赛,也可以是省市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比赛,虽然级别不同,但都不可能是全员参与。比如说,某一项赛事,能通过选拨代表学校去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师生毕竟是个位数。因此,有些人认为技能比赛是少数师生“扬名得利”的舞台,无法覆盖到所有学生。但是,如果我们以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为班底,组建以老带新的教练团队,在学校内多举办技能大赛,让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则既可以确保更多教师参与到比赛的指导中来,也能督促他们与时俱进,加强知识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学校可以让参赛的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和技能传授,通过“传帮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技能大赛,积极参与竞争,变“要我学”成“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还有,我们可以将大赛集训和比赛的过程录播,建立教学资源与广大师生共享,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将技能大赛这个反映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点”,覆盖到绝大多数师生这个“面”,切实引领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2.4 通过技能大赛,加强学校之间及校企的联系和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技能大赛搭建了省市及全国各院校之间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利于院校之间紧密联系,开展校际间的合作。有的学校从第一届技能大赛举办以来,每一届都没落下,参赛经历多,经验丰富。那么新参加的学校可通过领导或指导教师利用比赛前后的间隙主动和对方建立联系,寻求技术上的指导和资料的共享。这种合作可以是派教师到对方学校“求经”,由对方派大赛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当师傅,二者结成帮扶对子,制定学习计划,由派出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学习时间可以集中在某一学期当中,也可以是在暑假,双方学校要有相应政策支持,制定考核方案,保证这种学习不流于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他们到学校讲课,示范比赛项目的操作步骤,让大赛指导教师全面了解知识考核重点和操作技术要点,“走捷径”的方式可以提高大赛集训效果,也更有利于学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另外,高水平的技能大赛一般都有行业、企业的精英参与,他们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操作标准和要求,作为大赛的评委直接参与了比赛规程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如果在技能大赛之前邀请他们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聘请其当学校的外聘教师,帮助师生了解大赛最新信息,可以更为有效地备战技能大赛,提高比赛成绩。同时,学校还可以吸收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完善人才培养规格,提高育人质量。
当前,职业院校要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针,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吸纳企业设备和技术人才进校园,把学校建成企业岗前培训和团建的阵地。还可以派出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全程指导学生实习,通过校内实训加校外实习的“双训”模式,达到互惠互利,共育人才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侯晓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班主任工作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5):124-128.
[2]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3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 ite/A07/zcs_yxds/s3069/201803/t20180329_331775.html,2018-03 -22.
[4] 张传师,雍 康,李鹏超.构建三级技能大赛体系,促进畜牧兽医类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畜牧,2018(30):40-42.
[5] 王 婕,黄冬梅,雷顺安.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