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21 09:21曹亚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生

曹亚军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外显,问题是创新的基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时,教师应善于营造气氛,使学生想问;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会问;善于质疑驱动,使学生善问,从而使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成为一种常态,落实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分析和提出问题;思维能力

当下,时代飞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出问题的能力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也广泛多元。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不算好学生。”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进一步进行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得到认可与落实,而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未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从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与示范课中,我们时常看到执教者各种提问,学生忙于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现象却寥寥无几。显然,这样的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思维,那么这样的课堂则是低效的。近期,笔者基于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实践尝试,现将实践尝试的过程与思路整理如下,与同仁分享。

一、善于营造气氛,使学生想问

小学生大多天真活泼,求知欲旺盛,思维非常活跃,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遇到问题内心充斥著“十万个为什么”。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部分学生已然丧失问题意识,习惯于被动回答问题,持“应付了事”的态度,最终形成了无问题可提的学习现状。由此可见,小学生天然活泼的心态能否在课堂中得以展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

因此,教师需结合班级学生的需求,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张开嘴巴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权,使质疑交流的路途上开满“思维之花”,自然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会问

教师不仅需营造让学生想问的课堂气氛,还需善于创设合理且有效的情境,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质疑猜想,使学生自然提出问题。

1. 生活情境,触发问题

人们在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这种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强烈。幼时的爱因斯坦就是最好的例证,爱因斯坦所追究的问题都是源于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因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思考,触发问题意识,自然发现和提出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案例1  我们去植树

由于本课的学习对象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答案。PPT首先展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图,一群小朋友兴致勃勃地走在去植树的路上,叽叽喳喳,十分欢乐;接着又出现三个小朋友交谈的画面,并配文字如下——红红说:“我们一班共有44人,一共带来了4捆树苗,每捆8棵。”明明说:“我们二班共有42人,准备7个人一组,每组植8棵。”兰兰说:“我们三班共有45人,打算将树苗栽成5行,每行6棵。”

师:看到刚才红红、明明和兰兰的对话,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

生1:三个班分别植树多少棵?

生2:三个班中哪个班植树最多?多多少棵?

生3:一班和二班哪个植树多?多多少棵?

……

由此可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情境,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生成做足准备,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触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案例1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发生了碰撞,生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习事半功倍。因其真实,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模型。

2. 操作情境,诱发问题

学生对操作实践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操作情境可以引发许多活动,可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之外,科学研究表面,动手操作对脑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案例2  三角形的认识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拿出3cm,4cm,5cm,8cm,的小棒各一根,并试着用这些小棒围出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快速进入操作活动之中,不亦乐乎)

师:经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可有什么疑问?

生1:为什么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时,有的可以围成,有的却不可以呢?

生2:对啊,我试了一下,3cm,4cm,8cm这三根小棒无法围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

……

通过“围三角形”的活动,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提问、质疑和讨论,学生自然提出了具有意义的问题,为后续“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善于质疑驱动,使学生善问

要想学生质疑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善于提问,那么就要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期待,产生质疑的动力,投入质疑的过程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真正做到想问、会问、善问。

1. 围绕课题质疑,产生问题

一般来说,课题是一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以课题驱动质疑,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知识的形成真正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扎根。

案例3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问题情境:红红的妈妈是一名空乘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她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呈现某年9月份日历)从9月1日起,请用“□”将红红妈妈的休息日标出,用“?”将红红爸爸的休息日标出。思考,这个月哪一天红红爸爸妈妈都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与思考,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

师:从本节课学习的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1:什么是公倍数?

生2: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3: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处?

生4:如何去求最小公倍数?

……

以上案例中,问题引领课堂,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学生感受到围绕课题质疑,可以深入教学内容深处,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2. 围绕解法质疑,训练思维

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每个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径往往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往往不同。此时,鼓励学生倾听别人的思路,并对常规解法大胆质疑,另辟蹊径,可以使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开发,有效训练思维。

案例4  一实验小组每月有活动经费90元,本月打算饲养一些兔子与鸽子(按30天计算),理论上饲养一只兔子一天需花费1元,饲养一只鸽子一天需花费0.5元,那么该实验小组本月可以饲养多少只兔子和多少只鸽子?

师:谁能来解决以上问题呢?

生1:可饲养兔子:90÷(1×30)=3(只),可饲养鸽子:90÷(0.5×30)=6(只)。

生2:你的做法不正确,读题可以发现该实验小组既饲养了兔子又饲养了鸽子,而你只考虑其中的一种,所以思路是错误的。

师:那能和大家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吗?

生2:90÷(30+15)=2(只),也就是说可以饲养2只兔子、2只鸽子。

師:他的思路正确吗?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思考的吗?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我觉得还可以饲养1只兔子,那饲养鸽子的数量是(90-30)÷15=4(只)。

生4:我的想法与他不一样……(就这样,课堂瞬间热闹非凡,学生生成了多种思路和方法)

以上案例中,教师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动口质疑提问,进而唤醒学生的休眠细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问”是儿童的天性,问题的提出并非教师的“专利”,相反,课堂教学最佳途径是给予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然提出体现自身思考价值的问题,促进其他学生的思考。当课堂上学生学会提问又善于提问,当发现和提出问题成为一种常态,这样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才是高效且深入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小学生
培养思维能力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