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勇
福建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361021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国家战略逐渐把科技创新放到新高度,30 多年里,我国科技领域从原来的受制于人,逐渐演变成各领域突飞猛进。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基础上对科学认识的深化,也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方向取决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国家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教育方针就应该指向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无法直接培养高技术人才,但是可以鼓励学生有创新意识,为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中学阶段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中学阶段如何开展学生创新教育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创新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先提出,应当承认,这在当时站在了那个时代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欧美国家教育都倾向于以个性化创新性方式进行学习,包括探索、质疑、实验、冒险等等,笔者以三个国家的创新教育为例介绍。
美国的中学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有以下特征: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二是解放学习者,真正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
日本的中学的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理科的研究精神。老师在课堂创造情境让学生探究和解释现象,设计有趣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和项目研究来学习科学。
芬兰把中学生看作是独立发展的、具有不同和多变特性的个体。注重对他们兴趣的培养、潜力的挖掘以及对他们创新思维的鼓励。教学过程是在合理的限度内灵活多变,鼓励个体学习者与人力和物力资源积极互动。
高考体现了公平竞争。不管来自农村、城市还是富裕、贫穷都具有同等竞争机会。高考的公平还在于它可以量化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按分排序。当前很多用人部门的招聘看重文凭硬件,学生也有通过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意愿,使得看重分数成为一个普遍社会现象。
创新教育比较难以量化,也缺少权威的机构来评估考核,是创新教育推行道路的另一大绊脚石。在这个层面上,创新教育的推广只能以鼓励为主。鼓励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真正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1)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理科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钻研题目,运用多种解法解答;文科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待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
(2)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耐心倾听、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思维具有批判性不是事事找茬,不是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当老师发现学生“偏离轨道”时,要及时纠偏。
(3)教师要更加熟练地把握教材。创新教学不是乱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练把握了教材,才能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将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4)老师要具备较强学习意愿。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不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老师不能不懂装懂,要课下虚心学习,找到问题答案。
创新教育是国家战略,是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推行时有重重困难。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想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国家以后的创新型人才埋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