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正在迈向现代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廊坊具有国际化中药人才培养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本文扎根于廊坊中医药高校一线外语教学的现实土壤,发现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运用,交流协作环节的增设,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智慧”师资的构建将助力于中医药人才输出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关键词:外语教学 中医药 国际化 人才培养
中医药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习总书记强调,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意味着中医药人才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与升级中医药产业经济结构进入世界市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消除西方误解推动中医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行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艰巨挑战。因此,提高国家高校中医药教育水平,构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库,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而做出的培养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一、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了中医药的开放发展的方向:鼓励和支持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具备前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术科研能力等成为了中医药人才素质的必要需求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倘若把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外语教学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改革的试点,探索出服务于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人才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外语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其自身学科的优势特点。首先,外语教学素材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科技创新的触角;进而,外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有助于人才吸纳先进的科学思想与精髓的中西文化;再次,外语的教学理念的交际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协作能力;最后,外语专业教学的学术性有助于提高人才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构架国际化学术科研。本研究正是在响应廊坊市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上,扎根于廊坊当地中医药高校的现实土壤,从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建立专业技能层面和国际交流层面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为促进廊坊城市国际化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输送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意义。
二、廊坊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协同作用具有典型性
廊坊正面临着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廊坊地处京畿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京津的助力与雄安的借势,带动着廊方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提高城市国际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方案》为廊坊协同京津构建世界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以及廊坊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特质也进一步加快了廊坊迈入现代国际都市行列的步伐。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的“8·10”工程的签署使北京优质中医药资源精准协同廊坊中医药事业与北京均等化发展,意味着廊坊中医药发展将跟上国家的领先水平。而在“大健康”的理念下,中医药产业又成为了廊坊市建设“健康廊坊、健康家庭”的重要一环。以上都为提升廊坊中医药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提供着有利环境与人才储备,也进一步说明,廊坊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学术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
其中,本研究基于廊坊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外语教学一线,根据廊坊中医药独立院校学生外语学习中所呈现的特点,形成外语教学如何助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若干策略,从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效能,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案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中医药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依据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成绩的统计和试卷作答分析,发现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相对于阅读和听力的输入能力,口语与写作的输出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和学习纪律较为良好,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意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态度,使得外语教学协同整体人才培养的改革调整效能十分凸显。
三、 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改革的若干策略
1. 灵活运用教学理论,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服务于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外语教学离不开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指导。外语教师需要对中西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脉络有着深厚的了解,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能够大胆尝试,灵活变通,科学地进行课程管理,以弥补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例如,可以将西方目前流行的CLIL教学理念与国内反响热烈的“产出导向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前者即“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理念,旨在语言与学科共同发挥作用。后者则通过若干个“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使知识得以快速应用与巩固。两者的结合抛弃了分离式的纯语言技能教学,都强调在有意义的、真实的社会情景中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性,使学生建立了外语学习为为现实生活交际服务的意识。而当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通过产出导向法中設置子任务层层递进完成总任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结合尤为适合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外语课堂,真实的情景消除学生对外语的恐惧心理,任务难度的层层递进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挑战动力。
2. 增设交流协作环节,提升交际能力
中医药人才具备跨文化对外交流能力是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体系、经济全球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然而,中医药学科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的特点,尤其在认知方式上讲究自身的“体悟”因此中医药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倾向于谦逊、中庸的表现,倘若教师没有进行良好引导,培养对象就会产生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感,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外语教师应该促进中医药 “内向型”文化优势与学生“外向型”交际能力协同发展,不仅通过启发式教学达成师生互动,还要多采用任务协作和意义交流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课中的师生交流,还要从把课前与课后纳入考量,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从任务设置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联系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从教学平台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例如钉钉的直播连麦功能、雨课堂的弹幕功能,kahoot或quizlet软件测验测试功能增加互动与分享。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组间互评。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交际协作,使交流成为外语教学中的常态。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融合思政教育
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还要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 “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在具备国际话语交流的语音应用能力上,还能进一步彰显中国话语的力量与国家软实力。针对外语课堂,由于外语教学内容多从国外文献引进,不可避免地便会承载一些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察觉背后的价值观,加強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性思维,以防范思想媚外附庸的潜在危险。外语课堂在对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思政内容与外语学习融合起来。例如,外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做中西文化差异的展示,发现其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视角,感受的文化的多元性,传授文化尊重的理念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统筹外语课程,构建“智慧”师资
中医药专业的外语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基础外语(EGP)和中医药专业外语(ESP)双模块构成,但往往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外语”与“专业”的衔接则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教授通识课程大学外语的教师的专业多为语言类,虽然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却缺乏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为专业英语做好铺垫。专业外语的教师,掌握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却又缺乏国际中医药市场的前瞻性。中医药院校应对课程做好统筹安排,使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中医药专门用途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中医药学术外语能够顺利地进行梯度升级。同时,师资队伍的培训,以及“智慧”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加深,未来中医药产业将进入更加繁荣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也会继续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育从业者提出更为艰巨的挑战。展望未来,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实证操作,行动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为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202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题目:“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研究——以廊坊为例”;课题类型:指导性课题;课题编号:2021085;课题组成员:靳乾, 赵玉兰,蔡艳开,杨永凤。
参考文献:
[1]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6-10.6
[2]文秋芳,2015,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8,547
[3].李崇超,王旭东..从内向型文化的特点看中医学的价值[J]..医学与哲学(A),.2016,.37(1):.91-93,.97.
[4]卢喆,张文奕.高等中医药院校ESP课程的定位及发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09):53-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