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爬行运动在老年人群体中十分流行。天气不好时,许多老年人便在室内模仿动物爬行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爬行运动对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确有一定疗效,但这种运动方式有利有弊,不适合所有的腰痛患者。
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是日常生活中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使症状减轻或消除,仅有10%~2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需要结合运动锻炼,以提高腰背肌肉的张力,改变和纠正脊柱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维持脊柱正常形态,避免腰椎进一步退变。
爬行运动可将全身重量分散到四肢,以减轻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腰椎的负荷。而且,爬行时腰椎后伸运动使髓核向前移动,避免了髓核不断向后冲击,并使已发生后移位的髓核向正常位置移动,避免髓核向后突破纤维环进入椎管内,故爬行运动对防治腰椎部疾病、腰肌劳损有一定的疗效。
爬行运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1.跪爬。以双手和两膝碰地,手膝更替先后爬。姿态:头伸出,五指分开碰地,双臂与肩同宽,两膝碰地,与肩同宽。
2.手脚爬。以双手和兩脚碰地,手脚更替先后爬。姿态:头伸出,五指分离碰地,双臂与肩同宽,双足碰地分离约一肩半宽,脚前掌碰地,膝微屈。目前,手脚爬的方式最为常用,爬行不求快但求稳。
要知道,爬行运动并不适合所有的腰痛患者,也存在一些弊端:爬行运动需要弯腰、低头,在运动过程中血液会聚集到头部、心脏等位置,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对于有贫血或低血压的人群,蹲下起立时会出现头晕症状,容易因大脑供血不足而晕倒;爬行过程中手掌或膝盖直接接触地面,存在摩擦损伤的风险;爬行时双肩、肘关节承受的重量远远超过直立时的负荷,髋、膝关节也有异常负重,容易造成关节磨损和周围软组织损伤,长期高强度的爬行运动,对肩、肘、髋、膝等关节存在较大的潜在不良影响。所以,在临床腰椎康复治疗中,并不普遍推荐爬行运动。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科学运动方式。
正确锻炼腰背肌推荐以下方法:
1.拱桥锻炼法。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呈拱桥状,依靠双肩、双肘部和双脚这几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持续3~5秒,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3~ 5秒。
2.三点支撑法。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并抬起臀部。
3.飞燕锻炼法。俯卧于床,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向前伸直,膝关节伸直,两腿向后用力,使头、胸、四肢尽量抬离床面,似燕子飞状,故名“飞燕式”。每次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休息3~5秒。飞燕式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可做20~40次,持续5分钟左右。
4.猫式运动。这个动作模仿猫的伸展姿势,可以使脊柱柔和伸展。基本动作是用双手和膝盖支撑身体。保持自然的呼吸,先将腰背部尽量下压,同时抬头,保持10秒钟;然后低头,下巴向胸前收紧,同时背部慢慢弓起,坚持10秒钟。重复动作10次以上为1组,每天2~3组。
5.蛙泳。蛙泳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较佳的运动方式,水的浮力可以使人在水中锻炼时减轻脊椎、肌肉及关节的重力负担,从而辅助治疗腰部、腿部等处的病变。
上述锻炼,有助于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延缓腰椎劳损等病变的进程,从而有效预防腰痛的发生。需要谨记的是,如果腰部疼痛剧烈,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疼痛缓解不明显,则需要到医院就诊。
(本刊综合)
责编/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