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彩霞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门科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时期。本文以《克和千克》课例为例,浅谈对数感的理解,以及从不同方面提出对数感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数感
素质教育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今的重要话题。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素养。有研究表明,小学数学低年级是数感培养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在小学刚开始学习数学就应该培养他们的数感,在小学培养他们的数感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思考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问题。”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个人认为,“数感”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它是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也是对数的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一种素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师,我们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重视活动操作,发展学生数感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不能靠观察得到,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教材在安排上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如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分工,并为每个小组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台秤、2分硬币、盐等常见的物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充分的准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动手掂一掂、估一估、验证猜想称一称、小组交流等活动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并逐步累积活动经验,最终形成对质量的感觉。
二、重视概念的建立与迁移,建立数学模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掂一掂一个重1克的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举例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深化对克的印象。为了学生更容易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识,我还把内容细化教学,增加活动内容:掂一掂10克、1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克、10克、100克、10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估量的结果,学生在“掂”—“猜”—“估”—“称”的体验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从而准确建立1克、10克、100克、1千克等的质量标准。如果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将自己带回来的物品,进行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把抽象的质量单位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注重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构建1克、10克、100克、1千克等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克和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操作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于是通过超市购物的情境图引入质量及质量单位。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单位时,给学生相应的实物掂一掂说感受,初步感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在认识“1克”时,我采用先介绍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掂一掂说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由于初步有了1克的感觉再去找大约1克的物品,从而加深1克重量的感受,并建立“1克”质量的标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认识了1克后,再让学生找10克、100克的物品,为后面的估量增加两个标准,让学生的估量有依有据。
四、在实践中提高估算的精准度,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單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苹果、书本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一个鸡蛋有多重?”教师先让学生估一估,由于有了前面质量单位的概念,孩子会想到比10克的物品重,但又比200克左右的苹果要轻,在脑海中不断地缩小范围,最后通过称一称,验证自己猜想。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提高估算的精准度,逐步积累数感经验。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高效的学习状态之中。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起“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师,要读懂教材,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让数感的培养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孙学珍.小学低段数学课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0.
徐志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究[J].读天下(综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