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人传人, 父母要提高心理免疫力

2021-06-20 14:46李甜甜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6期
关键词:鸡娃老鹰母语

李甜甜

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雞血”,是这两年育儿圈里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作“鸡娃”。鸡娃,被称为当代社会最具有传染性的社会性疾病。

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出色的教育履历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事业敲门砖。“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逐渐演化为“说什么都不能让孩子输”。所以,很多父母看着自家才3岁的娃,恨不得一鼓作气为他铺垫好、规划出此后30年的人生。

“鸡娃”最开始的“人传人”现象出现于外语学习。英语,一直是很多父母心中走向国际化、高大上的敲门砖。某音和某红书上有很多鸡娃爸妈的视频:他们以孩子3岁初学英语为荣;以孩子小升初单词量超过4000个为标准;以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张嘴就是流利美语为追求。

这样的“标杆”妥妥刺激出普通父母的育儿焦虑。于是,趁着孩子还在所谓的“语言敏感期”,父母们开始了大规模“内卷”:你家娃看幼儿英语图书,我家娃就跟外教一对一学口语;你家娃看阶梯式单词速记手册,我家娃就得读原版英文绘本,再安排上自然拼读法,十八般武艺样样攀比。

说实话,如果两口子不是英语天才那块料,家里也不是纯英语环境,仅凭着送孩子去课外班、强逼孩子天天背单词就想让孩子拥有母语般的英语水平,纯属异想天开,而且还有相当强的“反噬作用”。一旦老师懈怠、爸妈放松,孩子脑子里英语底儿肯定丢得一干二净。

很多鸡娃的父母本末倒置,对英语启蒙的重视已经超过它本来的重要程度。英语只是一门表达自己的语言,一种对孩子之后的工作“或许”有用的工具。一个人语言能力的童子功根本不是某项外语,而是他的母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认知能力,这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根本。

所以父母们对孩子最好的投资,应该是引导孩子在语言敏感期时,增加对母语的学习深度。用他们最熟悉的语言拓展阅读,在阅读中体会表达的语感和美感,学会深层思考提升认知……这样,孩子才会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语言,继而对语言学习信心大增,拥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自觉性,也为之后学习第二门语言打好基础。

现在来看,包括外语学习在内,一般父母教育孩子有两个策略,一个是老鹰策略,也就是鸡娃;另一个是鸽子策略,就是放养。一开始,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在放养,而当中出现一个鸡娃的时候,所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这样就会有更多父母变成“老鹰”。而当所有的父母都采取老鹰策略时,就没有人再敢去使用鸽子策略,一种相对的平衡就达成了。但这种平衡很快又会被打破,因为这个时候有人使出老鹰策略的升级版—“战斗机策略”,来获得微小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鸡娃”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很多人也想出来。有的父母面对孩子不进反退的学习成绩,最终心力交瘁,撒手不管,这样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我们总是对娃恨铁不成钢,怪他们不聪明、不坚持或玻璃心。但是我们在育娃的过程中,在这个焦虑浮躁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自己能不能在育儿理念上有清晰的认知?有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不人云亦云,不被焦虑绑架?

说到底,孩子真正的幸福,未必是我们拼尽老命就能给得了的,我们随时能做的,就是静心、踏实地陪伴。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让孩子幸福,而不是通过给孩子“打鸡血”换取那未知的成功。无论怎样,鸡娃之前,请给自己装一颗笃定的心。

猜你喜欢
鸡娃老鹰母语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老鹰捉小鸡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懒惰的老鹰
老鹰捉小鸡
制造鸡娃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