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六一”儿童节来了,
父母们早早就为孩子准备好礼物。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礼物是快乐的童年。
童年越漫长,大脑越发达。
想让孩子大脑发达,就要让他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
让他去玩耍,去探索,去体验,去犯错。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当罗大佑的《童年》响起时,我们总会忍不住微微一笑,回味起自己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童年。但是当我们做了父母,却不肯让孩子疯玩傻乐地浪费时间,各种着急……
1.急着让孩子整洁有序
生活小片段:
“天啊,你怎么又扔沙发垫?把抽屉关上!”
“臭小子,你又在墙上乱涂乱画!”
“妈妈都说过800遍了,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好!让玩具回家!”
球球妈真是受够了!每天刚辛辛苦苦收拾好,儿子就又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她常常一天要收拾七八遍才能保持房间整洁。有时,老公劝她:“你也不用经常收拾,这样太累了!”“那怎么行?”球球妈瞪大眼睛,“家里这么乱,如果突然来客人怎么办?”
前段时间,球球突然迷上撕纸,趁妈妈不注意,足足撕掉两包面抽。昨天,他和邻居小胖玩“大侠和小贼”的游戏,把湿纸巾当暗器互相扔,弄得地板上又是水又是泥!
球球妈想不明白,儿子已经3岁了,为什么就不能按照她的规定,在玩耍时注意不弄乱屋子呢?他明明可以做到的!
球球妈讨厌孩子制造混乱,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在做一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但是对孩子来说,混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孩童时期,人类变化和探索的能力达到顶峰。孩子需要学习和环境相处,提升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孩子不是故意把环境弄乱,而是喜欢探索。探索破坏了成人世界的秩序,进而造成混乱。于是,混乱成为童年的主旋律。球球也许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扔干纸巾,并且以失败告终,最后才发现湿纸巾可以扔得更远,更好玩儿。这些随机发现的有趣玩法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人类的发展,本就是先随机生成多种可能性,再通过实践检验保留可行的选项。从某种意义上讲,混乱意味着自由探索。当然,这种探索要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为前提。妈妈可以多带球球去大自然中玩耍,这样就不用一天到晚打扫房间了。
建议上小学之前,父母不用急着让孩子整洁,而是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其尽情探索;父母也不用急于解决问题,只记录下各种可能性就好。孩子储备了足够多的资源后,就开始筛选掉那些没用的选项,从无序走向有序,大脑也会随之形成一套更高效的处理问题方式。
2.急着开发孩子的大脑
生活小片段:
“琪琪,小眼睛看妈妈!”
琪琪媽一边温柔地提醒,一边快速变换手里的卡片。琪琪熟练地抬起头,表情麻木地说:“狮子。”
琪琪妈是一个善于未雨绸缪的人,包括对孩子的教育。琪琪刚出生不久,她就买了一套闪卡进行早教,循序渐进地激发宝宝的视觉获取信息和处理能力:0~3个月用单黑视觉激发卡;3~6个月用红黑视觉激发卡;6~12个月用彩色视觉激发卡。
琪琪一岁多,妈妈又购买了216节早教课,花了近6万元:“早教课不仅能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促进她语言、情感、艺术、体能、社交的全面发展!如果放在家里让老人带,顶多能教她背唐诗,那不把孩子耽误了吗?3岁之前可是开发大脑的关键期!大脑的潜力是无穷的,你看爱因斯坦这么厉害,大脑还没有完全利用呢!”
科学研究证实,孩子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看到一个球穿过一堵墙,就会对这个场景念念不忘。相反,像琪琪妈一样反复灌输相同的知识,只会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
让孩子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通过玩耍来创造。玩耍有很多种,每一种都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我们最熟悉的是打闹游戏,比如满地打滚、摔跤、枕头大战等,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在男孩的世界中,打闹更是友谊的特殊标志,孩子从中练习进退、攻守,识别他人情绪,见机行事。
另外,扮演式游戏是人类强大学习能力的核心。科学家把这种能力称为“反事实思维”,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会怎样呢”,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来源。角色扮演和假装游戏给孩子创造足够安全的空间,让他练习更高层次的心智,比如推理能力和假想能力。通过游戏,孩子不仅明白自己是怎样想的,也能揣测玩伴的想法,进而配合他人的行动。
所以,玩耍并不像很多父母想象的那样耽误时间。反而可以促使大脑分泌有用的化学物质,保持大脑的可塑性。换句话说,玩耍就是在开发孩子的大脑。
3.急着让孩子成熟懂事
生活小片段:
爸爸又一次深夜回家,妈妈还在熟睡,8岁的凯凯却有条不紊地忙起来。他先把爸爸搀扶到沙发前坐下,再倒一杯热水放在茶几上,还把一个水盆放在沙发附近,防止爸爸呕吐。
“儿子,你太懂事了,真是爸爸的好儿子!”凯凯爸醉醺醺地说,“儿童节快到了,你想要什么礼物?爸爸买给你!”
凯凯一边用湿毛巾给爸爸擦脸,一边说:“爸爸,我什么都不要!”
“为什么不要啊?”
凯凯认真地说:“妈妈经常说,你工作很辛苦,赚钱特别不容易,所以,我什么都不要!妹妹小,你给她买礼物吧!”
“那爸爸带你和妹妹去游乐场玩,好不好?”
凯凯又摇了摇头:“爸爸,你带妹妹去玩吧,我在家帮妈妈做家务。我多干点儿,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看见儿子这么懂事体贴,凯凯爸突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凯凯明显比其他孩子更加成熟,甚至不像一个孩子。但是这份成熟,是孩子熟练掌握现有规则后,按照别人的期待去做出的反应。所以,成熟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需要,而是根据大人的需要在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支撑孩子走向成熟的学习方式,我们称之为“掌握式学习”,就是孩子把自己学过的东西变成第二天性,这其中没有什么创新和自己发挥的空间。显然,凯凯之前进行过很多次演练,才可以迅速、熟练地照顾爸爸。
掌握式学习还有很多,比如对同一知识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不会犯错为止。掌握式学习让孩子变得成熟、高效,但是不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把学习变成自动、无意识的程序时,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凯凯爸可能因为工作繁忙、应酬多,在家庭中经常缺席。凯凯妈因为丈夫的缺席,希望儿子尽快成熟懂事,分担她的辛苦。但是,如果父母急于让孩子成熟,孩子就可能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不敢犯错,不敢尝试,只做对的事,只做应该的事,变成小大人。父母的催熟,既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也可能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4.急着给孩子定型
生活小片段:
晚上11点,磊磊一边揉眼睛,一边打哈欠:“爸爸,我好困啊,想睡觉!”
“儿子,爸爸知道你困,就差5道题了,做完再睡!再坚持一下!”
磊磊委屈地抗议:“我每天光是学校作业就要写到八九点,加上数学、语文、外语的辅导班作业,一直要写到十一二点,都没有时间踢球了!”
磊磊爸努力安抚:“磊磊,你现在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以后学习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你将来想买最新款手机、限量款运动鞋,就要考清华北大,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事业,赚很多钱!等你长大了,有的是时间玩!”
“哦,好吧。”磊磊努力打起精神,“爸爸,我觉得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有时还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明天爸爸陪你去测视力。就算是近视也没事儿,配一副眼镜就行。”
磊磊没有再说话,他又累又困,什么作业都不想做。
磊磊爸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位成功人士,大大减少了他的睡眠和运动时间,让孩子没有童年。长期没有充足的睡眠和运动,可能导致孩子的健康受损,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科技发展让孩子的未来越发不可预测,成功的定义也不再单一。并非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是成功,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成功;让生活变得有创意和丰富是成功;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是成功;拥有幽默感也是成功……每个孩子,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父母不需要为孩子设计特定的成长路线,而是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点,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应对各种未来的变化。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永远是一个稳定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家庭出发去探索整个世界。当孩子有探索的动力时,他自己就会主动学习了。
一个10岁的孩子,可能因为作业变得焦躁不安,也可能被自己喜欢的事情激发热情、精力旺盛地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所以,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而是要在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面前体验各种感觉。当孩子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时,就会驱动自己做那些感觉很好的事。相反,父母为孩子设定太多限制并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只会把情况搞得更糟。
在着急的父母眼里,孩子的童年总是显得格外漫长。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这么漫长的童年呢?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童年是指动物赖以生存的阶段,它们不能独立,需要父母或者身边的人来满足基本需求。
动物的童年都很短暂:大多数的鱼,一出生就完全发育成形,不需要父母的照料。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或老鼠,出生几周后就可以生育、做父母了。即便是基因和人类最接近的大猩猩,长到三四个月就可以自由活动,八九岁已经性成熟。
人类的童年显然漫长得多。庆幸的是,成熟晚并不是坏事。比如,鸟类学家将鸟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类,早熟的鸟类如鸡、鹅和火鸡不太聪明,虽然可以熟练地啄食谷物,但不太擅长学习新技能;乌鸦、鹦鹉等晚熟鸟类就很聪明,有的鹦鹉能学话,乌鸦甚至可以创造工具。
而对于人类来说,容量更大的大脑,能确保人类这个物种得以存活。但是,大脑会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一个漫长的童年受到父母照顾,帮助大脑发育。科学家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晚成熟与更大的大脑容量、更高的智力、更强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漫长的童年,是人类最突出的进化特征之一。
那么,拥有最漫长童年的人类,应该用童年时期学习什么呢?在原始社会,孩子要学习狩猎、采集等生存技能,并且把这些技能传承下来。在现代社会,生存不再是问题,孩子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化。很多父母用知识技能来填满孩子的童年:3岁背三字经、4岁学棋艺、5岁学书法,其中还包括珠心算、识字等。
当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这方面时,事实上是在阻碍孩子大脑的进化。相比于知识技能,孩子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创造力,以成长性思维去应对未来挑战。孩子需要在漫长的童年来塑造自我,而任何技能都是通过一个人的实践来获得和积累的。
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不用父母教,他就知道蛋筒冰激凌要舔着吃。同时,孩子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者。他们不仅模仿成人成功的经验,也要从自己的失败、错误、误判、风险和实验中学习新的应对方法。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空间越大,孩子的大脑就越发达。任何探索和能力上的提升都会转化成孩子言行和思考方式上的巨大变化。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孩子大脑进化的全部需要,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实践。
当然,我们都知道,童年也不可能无限漫长。因为外界环境和社会要求在不断改变,孩子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用来应对周遭的变化。童年的成长任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从别人那里学习有用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发展方式。当完成这两项成长任务时,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童年可以顺利结束。
面对孩子的童年,为什么有的父母给予呵护,有的父母却进行剥夺?是什么导致这两种迥异的态度?
爱,是孩子持续进化的保障
在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乐于呵护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去玩耍、打闹,保持一份天真烂漫的童心。父母夺走童年还是呵护童年,背后是两种迥异的教养心态:把教养孩子当作一份工作还是作为一种持续性爱的输出。
有的父母把教养孩子当作一份辛勤的工作,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规划和设计。他们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设立明确的目标,并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够多,只要孩子够努力,目标就会实现。父母是木匠,孩子是材料,父母急于打磨出完美的成品,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强行塑造、精雕细琢。
可是,我们能预测10年乃至20年后社会的发展吗?我们能把孩子一辈子需要的知识都提前教给他吗?事实是,我们无法为孩子扫清可能遇到的挑战!相反,我们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这份工作就会越辛苦,孩子的适应能力也会越差。最终,所有“精雕细琢”都变成徒劳。另外,木匠们打造的产品往往要符合“标准”,缺少个性。
既然工作式教养的路行不通,我们不如回归爱的本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种长久的承诺,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们陪伴孩子,不是为了获得具体的好处,更多的是通过孩子給我们的反馈和依恋,获得自我的情感满足。当父母能放下焦虑和孩子进行真实互动时,就能感受到爱的本质。
父母的爱,首先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应该是园丁,爱他如他所是,再好的园丁也不能把海棠养成兰花。园丁只需要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等待百花齐放。从进化的角度,让每个孩子产生差异化,才能让所有孩子更有机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生存下来。
在漫长的童年中,儿童不仅大脑在发育,心理也在发展。孩子需要确认很多东西:爸爸妈妈爱我吗?我的生活是不是安全的?我值得被喜欢吗?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这些是孩子的心理内核,是他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构建的核心模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世界的看法。
如果孩子练琴半个小时,父母就笑逐颜开;孩子玩耍,父母就唉声叹气。这种陪伴就不是爱,更多是一种控制,孩子也会怀疑父母的爱。父母需要放下操控孩子的欲望,给予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需要关心孩子的感受,帮其形成自己的内在思考。
其次,比起成绩和指标,很多不容易被评价的内容,更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父母呵护孩子的童年,支持他的探索精神、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坚毅、果敢的个性,这些努力会唤醒孩子内心中被爱的感受。记住,孩子永远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要做的,无非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充满爱的互动氛围,让孩子去探索、尝试、犯错,最后成为他自己。
如果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成长本身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变化,那么孩子将来度过童年后,进入成人的世界就会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