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金课”建设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2021-06-20 14:35夏宝君王莉
公关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立德思政

夏宝君 王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第一次提出了“金课”概念,同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在一流课程的建设中,如何将立德树人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实现育人功能,成为“金课”建设的必答题。目前,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成为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突破口。

一、课程思政融入“金课”建设的价值

1.课程思政助力“金课”的育人功能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教育,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2.课程思政凸显“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

课程思政是指导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名族复兴等国家理想、民族担当结合在一起,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专业课程的创新性。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社会热点、学科前沿等融入课堂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前沿性。

课程思政不仅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进行深化和拓展,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目的、价值认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塑造品格,坚定理想,不断创新,在实践和探索中挑战自我,实现课程的挑战性。

二、《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思政融入实践

《公共关系》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公共关系》课程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通论》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同时对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020年,《公共关系》课程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尝试引入新理论、新实践,立足解决立德树人与专业教学在内容上、在实践过程上以及在人才发展评价上双向融合不够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以育人育才为目标,根据学生学情、课程特点和新文科建设需求重构知识体系,开展教学改革。

1.课程目标凸显立德树人

课程对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课堂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对待公共关系事业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心怀大国、具备党国意识和公关治理理念,思想坚定、品德高尚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课程重新设计具有家国情怀与国家视野素养的传播人才培养课程,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经济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

2.课程内容体现价值导向

《公共关系》课程将公共关系作为传播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突破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与提升企业形象、打造制造强国相结合,“文明”与公共关系维护文明生态、参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和谐”与协调社会关系、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诚信”与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形象塑造的原则和职能相结合;将国际公共关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对外传播工作相结合等,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

3.课堂实施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通过线上资源整合,线下创建全景式、沉浸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建构了“学生参与、体验、互动+教师主导”的“3+1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学习、共享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和闭环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

课程特别设计“公关播报”活动,由学生分组通过演讲、汇报或舞台剧等呈现形式,完成对新近发生的公关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着重加深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舆论引导”、“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等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既保证了知识传授,又坚持育人为本。

课程还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把思政育人横贯课程、课堂、实践三个维度,通过课程大前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体验式学习,在做中学产生对专业领域、社会认知、个人发展的问题和需要,促动学生在课堂主动学习和高阶学习,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社会实践活动。

4.课程资源建设与时俱进

将前沿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如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潮州、国庆假期上映的《夺冠》等影视作品等,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解析。

在2020年的课程中通过对政府公关策略、国家形象塑造、企业和公共组织抗疫公关案例等内容的介绍,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通过前沿热点事件的分析和案例讲授,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價值观的引导融入课堂,体现课程的创新性。

三、课程知识章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大国公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公关关系》的教学章节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对国家公关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相关主题的课堂教学重在提升思政元素的凝练度与契合度,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政价值引导的自然融合。

1.教育目标中的思政融入

通过对国家形象知识点的讲解,在理论层面加深学生的公关知识,在实践层面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读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参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交流展示,将家国情怀融入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融合能力。

2.教学内容思政点建设

3.教学实施方法的思政融入

(1)案例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本次重点内容用案例讲解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突出要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2)分组研讨法

课堂特别设计主题讨论和分组讨论活动,小组成员互相表达想法、交流思想,围绕本节主题获得知识技能,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从身边事到天下事”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素质提升,将祖国命运与青年担当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知识传授,又坚持育人为本,体现课程的高阶性。

(3)项目导向法

小组通过完成课堂项目任务,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 “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切身体会,体现课程的挑战度。

4.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1)媒体资源: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发布和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报道等,作为课程的媒体资源。

(2)案例资源:公共关系典型案例资源库,包含案例资料、影视作品中与课程有关的典型案例资源等。

(3)素材库资源:由文本、图片、视频等元素组成的素材库,包括课程PPT课件、复习思考题目、经典著作电子书、经典素材等。

(4)智慧学习平台资源:以学习通app为主的学习资源分享平台,辅助完成签到、主题讨论、在线调查、实时反馈、补充学习资料等环节。以微信为主的学习讨论群,完成线上实时的课程反馈和群组讨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在线答疑交流。以“问卷星”为主的问卷调查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课堂教学评价。

5.课程思政融入特色

(1)“大题小作”:将国家形象这一看似宏大的知识内容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案例的分析和互动、体验,完成知识传授-理解应用-价值升华的学习过程。

(2)“现学现做”:以主题讨论和绘画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符合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将严肃的理论话题融入“快乐学习”的学习氛围。

(3)“旧题新作”:在基础知识、经典理论的讲解中穿插历史、现实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建立历史观,真正理解“传承”和“创新”的价值。

通过课程思政的课堂改革和创新,《公共关系》课程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体系建设全过程、课程建设全过程、课堂建设全过程、教师成长成才全过程、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五个闭环,探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大纲设计、课程设计三者结合的课程思政立体建构过程。

PR

(作者簡介:夏宝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共关系》负责人;王莉: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公共关系》课程团队成员)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立德思政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