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生由于中考、高考中都没能获得实现个体价值的满足,产生一种恐惧、不信任、敏感、自我隔离的情绪,对老师表现出不友好,特别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恐惧,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加思索直接回答为“不知道、不会”。为了使学生放下警惕心,逐渐进入“安全区域”,教师的提问要柔和,让学生放松地进入学习。比如,提问学生时可以说:“大家一起回答看看”,首先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点名回答,并进行肯定和鼓励的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强调肯定部分并作出真诚的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密感。
若想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应该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导学生进入“兴趣区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只要学生感到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了培养高职生韩语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前做好搜集工作,了解学生喜欢的韩国电影与电视剧,剪辑包含教学内容的电影、电视剧片段,在教学中,穿插视频教学,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目标明确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随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首先,成果目标的设置要有实用性与趣味性。
高职生学习的目标性、计划性、持久性相对较弱,针对高职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置一个集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若设置理论性强,枯燥无味的学习目标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成果目标要与学生的目标岗位任务有联系,与小组荣誉相关联。
把成果目标与将来的工作岗位任务联系起来,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最后,成果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水平成果目标可以有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但成果目标的设置不能教师独自决定,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难易不同的目标,与学生分析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己选择或自主决定。韩语口语课程可以设置情境对话目标,但制定的对话目标必须要有成果能体现出来。传统的韩语口语教学,通常提供一篇某一场景的固定对话内容,使学生背诵,完成固定的对话,而成果导向的韩语口语教学应该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为主,以教师的帮助为辅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指定目标时,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感、成就感,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成果目标要利用反向设计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首先,使学生明确想达到的目的,其次,达成目的的计划,第三,完成时间,第四,预计成果。确定目标与预期成果可以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必须应该有可行性,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能够达成为好。比如,可以设置接机、开发韩国客户、向韩国客户介绍产品等任务目标。大的目标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与具体目标,比如:接机——确认航班、确认客户的职务与姓名—车辆安排、举牌道具准备,接机后如何介绍,如何引导客人等,划分的越细越好。确定好成果目标后,使学生判断确定完成接机目标需要掌握的韩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完成接机目标的过程中能创造、产生新的想法去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式学习。成果导向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被动学习转向能动学习,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向成果目标不断努力,并能坚持到底,应该要求提交或展示阶段性成果,将成果导向进行量化。整个过程都让被引导者以数字(例:从1到10)把他自己所完成的进行量化。将阶段性成果与预期成果相比较,自己打分,教师帮助查找原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培养探究与创新等能力。完成每一个小目标,不仅要学生自己打分,而且教师也要评价学生的成果,这一评价标准不一定要统一,而是为了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成下一个目标,因此注重激励性情感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欠缺,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表1 “韩国客户接待”情景模拟成果目标设置与实施例子
高职生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中考、高考的失败,因此通过成果引导,使学生每次取得阶段性成果或者成功后收获一份喜悦、积累一份自信。经历多次的小成绩或者小成功后,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加,渐渐确立自信,淡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每次完成预期成果,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描述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恢复自信,重新树立自己形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回忆成功的经验,从“我不会”“我不行”自我暗示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始终暗示自己、坚信自己“我能行”“我能够做好”,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目标。
教师在鼓励、督促学生向成果目标努力的同时,要跟进学生的进度,定时让学生反馈完成情况,若出现未能按时达到目标的情况,要查找原因,并以作业的形式补充完成,或教师手把手带学生完成,以按时达到成果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努力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