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流行病学与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2021-06-19 10:30张宇航陈琳方刘国文
中国兽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奶量乳腺炎致病菌

张宇航,陈琳方,刘国文

(1.吉林大学动物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 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 吉林 吉林 132101)

奶牛乳腺炎亦称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奶牛乳腺炎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生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入侵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奶牛自身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奶牛乳腺炎常见多发,对奶牛养殖业危害严重,可以导致奶牛生产能力降低、奶牛品质下降、危害公众食品安全、治疗产生大量费用、易产生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者可降低奶牛使用年限,而隐性乳腺炎临床上由于缺乏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其危害更大,已成为制约奶牛发展的瓶颈问题[2]。吉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奶牛养殖区域,每年由于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危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组系统调查了吉林地区2019年1—12月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特点与地域、胎次、泌乳阶段、月份、产奶量、饲养方式、挤奶方式以及致病菌类型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探索吉林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的基本规律,降低该病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保护牛奶制品食品安全,促进吉林地区奶牛养殖业健康和谐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19年1—12月对吉林地区多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以及散养户的5 826头奶牛的隐性乳腺炎患病情况进行调查。

1.2 主要检测设备 奶牛隐性乳房炎测定仪(BTS-1),购自北京倍特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 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分类 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分类标准参照文献[3]。

1.4 方法

1.4.1 奶牛隐性乳腺炎的诊断 采样操作人员手部以及待检牛乳区消毒,采集头奶,每次牛奶采样量不少于15 mL,液面高于采样杯内壁的刻度线,奶牛隐性乳房炎测定仪开机,待屏幕出现2条横线,再次按下开关键开始检测,并读数,读数位于300~250刻度即为奶牛隐性乳腺炎。

1.4.2 奶牛隐性乳腺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无菌条件下采集奶样,染色镜检,参照文献[4]采用生化鉴定以及动物致病性试验方法对致病菌进行分析。

1.5 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经卡方(χ2)检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不同区域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对吉林地区6个区域的5 826头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其中永吉县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最低,为35.31%,其他区域差异不显著(P>0.05);桦甸市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最高,为60.32%,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差异极显著(P<0.01)。

表1 吉林地区6个区域 2019年1—12月奶牛隐性乳腺炎检测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detection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dairy cows in 6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2.2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胎次的相关性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胎次的相关性调查结果见表2。7胎 及以上总发病率达72.26%,与其他胎次相比发病率明显增高,差异极显著(P<0.01);发病率最低的是2胎次,为29.40%。

表2 胎次与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关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ity and incidence of recessive mastitis

2.3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月份的相关性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月份相关性调查结果见表3。数据表明,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与月份关系密切,其中5—10月份以及12月份发病率较高,与其他月份差异极显著(P<0.01);1—2月份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发病率最高月份为9月份,发病率达61.99%;1月份发病率最低,为20.26%。

表3 月份与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关系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 and incidence of recessive mastitis

2.4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产奶量的相关性 不同产奶量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4。奶牛全年产奶量低于5 000 kg的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最低,为28.09%;发病率最高的为全年产奶量高于7 000 kg的奶牛,达到55.61%,与其他组别奶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表4 不同产奶量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Table 4 Statistical results of incidence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cows with different milk production

2.5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养殖方式的相关性 不同养殖方式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5。规模化养殖发病率为36.79%,而散养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高达64.07%,与规模化养殖场相比发病率明显提高,差异极显著(P<0.01)。

表5 不同养殖方式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Table 5 Statistical results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cows with different breeding methods

2.6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泌乳阶段的相关性 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与泌乳阶段有一定关系,结果见表6。泌乳高峰期发病率最高,达68.15%;泌乳高峰期、泌乳中期明显高于其他泌乳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泌乳初期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低,为23.16%。

表6 不同泌乳阶段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情况Table 6 Incidence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cows at different lactation stages

2.7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挤奶方式的相关性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挤奶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见表7。手工挤奶方式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为60.74%,明显高于机器挤奶方式,差异极显著(P<0.01)。

表7 不同挤奶方式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Table 7 Statistical results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cows with different milking methods

2.8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牧场管理水平的相关性 不同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8。饲养管理水平优的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为26.48%,而饲养管理水平差的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为67.38%;饲养管理水平良、差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饲养管理水平优、差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

表8 不同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Table 8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incidence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cows at different feeding and management levels in different pastures

2.9 奶牛隐性乳腺炎致病菌类型调查 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具体情况见表9。奶牛隐性乳腺炎单一性致病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混合感染为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性因素,其中双重混合感染发病率为62.96%,三重及以上混合感染发病率为72.45%,与其他感染类型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极显著(P<0.01)。

表9 致病菌类型与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关系Table 9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genic bacteria types and incidence of recessive mastitis in cows

3 讨论

3.1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区域、胎次以及月份的相关性 研究证实,我国奶牛隐性乳腺炎平均发病率为46.40%~85.71%[5],与本次调查的吉林地区各区域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结果具有一致性。桦甸市发病率最高,明显高于吉林地区其他区域,可能与饲养水平有关,桦甸地区多为山区,土壤、水源中矿物质与硒等微量元素相对缺乏,奶牛生产饲料与水源由于缺乏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且桦甸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奶牛深受热应激与冷应激交互影响而致抵抗力下降,发病率自然上升,散养户相对较多,养殖技术相对落后,永吉县以及舒兰市奶牛养殖基础较好,较早提出“无疫病奶牛小区建设”,相对发病率较低。从胎次统计分析看,发病率最低的是2胎,3~5胎次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与郝景锋等[6]研究结果一致,7胎次及以上隐性乳腺炎明显升高,与其他胎次相比差异显著,可能与长期泌乳导致乳腺组织不同程度受损以及器官功能退化有关,在种群结构上应适当淘汰7胎次以上奶牛,有利于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从月份统计分析看,5—10月份以及12月份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明显升高,周庆民等[7]通过研究证实,8、9月份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较高,本病主要致病性因素为细菌感染,5—10月份天气相对较热,细菌易于滋生,故发病率有所提高,夏季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处于热应激状态,食欲下降,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上升,12月份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寒冷因素有关,刚进入冬季,奶牛对寒冷因素适应需要一段调整时间,免疫力受寒冷因素影响而下降,发病率上升,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与适应,次年1、2月份反而发病率下降,因此经验丰富的养殖户会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较早御寒,降低寒冷因素对奶牛机体的危害,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对奶牛隐性乳腺炎防控意义重大。

3.2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产奶量、养殖方式、泌乳阶段、挤奶方式以及牧场饲养管理水平相关性 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产奶量存在一定关联,李进[8]通过研究证实,随着奶牛产奶量上升,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提高,本调查显示,全年产奶量低于5 000 kg的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最低,可能与乳腺组织受损较轻有关,随着奶牛产奶量上升,当全年产奶量高于7 000 kg时,机体易出现能量负平衡,大量泌乳对机体产生巨大的应激性损伤,奶牛免疫力降低,奶牛乳腺组织受损加剧,乳腺组织失去保护性作用,乳腺炎发病率明显上升。吉林地区奶牛养殖多为规模化养殖,但仍有少部分散养,规模化养殖方式的技术相对丰富,免疫程序合理科学,发病治疗及时有效,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强,散养户由于规模小,养殖技术相对滞后,免疫不合理,治疗不及时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明显上升,与高倞[9]调查结果一致。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与泌乳阶段关系紧密,泌乳高峰期、泌乳中期发病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泌乳中期及高峰期乳头管括约肌松弛、乳头不能完全收缩、乳头管屏障作用降低、病原细菌从乳头管充分进入乳腺组织造成乳腺炎发病率上升,张月[10]通过研究证实此观点。手工挤奶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明显高于机器挤奶奶牛,手工挤奶多为小规模或者散养,自动化程度较低、消毒不严、操作手法生硬对乳腺组织损伤较大,而机器挤奶往往由于机器调试不合理、吸头过紧、消毒不严等因素导致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提高,张振威等[11]通过研究证实,手工挤奶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明显高于机器挤奶。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对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影响较大,牧场饲养管理水平优能明显降低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差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明显升高,韩晓霞等[12]通过研究证实此观点,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奶牛日常营养、适当运动、及时合理休息、减少应激、避免噪声污染、清洁饮水、改善畜舍环境卫生、防寒降暑、加强通风换气、科学免疫以及合理防疫等因素均可保障机体免疫力、恢复机体机能、机体抵抗力上升、奶牛健康生长,故而可以降低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

3.3 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类型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吉林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单一性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化脓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为优势性致病菌,与吴晓晓[13]研究具有一致性;甘林茂[14]研究证实,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张颖等[15]研究证实,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化脓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众多研究均显示,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前期研究亦证实东北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双重致病菌感染明显高于单一性感染,三重及以上感染表现更为突出,导致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最高,魏凡华等[16]研究结果与本试验具有一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

球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多为环境常见菌,于粪便、污水、被污染的垫料中广泛存在,这些致病菌也是机体自身携带菌,环境消毒不严、乳腺组织消毒不严以及各种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均可致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上升。应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之原则,致病菌、环境和牛体是控制乳腺炎发生的关键环节,环境严格消毒、注意牛舍防寒降暑、加强通风换气、维持饲料营养均衡、规范挤奶操作、减少应激等确保奶牛具有较强免疫力,减少致病菌通过乳头侵入乳腺的机会,这对奶牛隐性乳腺炎防控意义重大。科学分析研判吉林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规律以及流行特点,有利于科学预防该病,提高奶牛养殖户经济效益,确保牛奶食品安全,确保奶牛养殖业健康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产奶量乳腺炎致病菌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提高母猪产奶量的方法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荷斯坦牛各胎次产奶量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消炎散结通乳汤治疗乳腺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