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升白细胞近期反应研究

2021-06-18 00:47
吉林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针剂白细胞粒细胞

曾 华

(赣州市立医院肿瘤内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化疗是目前中晚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措施,但是很多化疗药物应用以后会引起骨髓抑制,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白细胞或者血小板减少等,其中作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对患者化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升白细胞进行治疗,最为常见的升白细胞治疗药物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在临床应用期间的主要作用在于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刺激性作用,促使其向着粒细胞分化,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成为发育成熟的粒细胞,对化疗措施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促使白细胞计数在短时间内升高[2]。但是据调查研究资料表示,在白细胞计数升高数天以后会依然下降至标准水平之下,为了明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在升白细胞治疗中的近期反应,为此展开对照研究,选取62例于2016年3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追踪,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接受化疗的6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3月~2019年6月,以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7例,年龄24~67岁,平均(40.32±3.74)岁;其中胃癌2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4例,肺癌5例,乳腺癌13例。在观察组中男22例,女9例,年龄21~69岁,平均(41.06±3.37)岁;其中胃癌1例,直肠癌3例,结肠癌9例,肺癌4例,乳腺癌1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研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均为中晚期恶性肿瘤;均已经过2次以上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表示为白细胞计数减少;病历资料完全,意识状态清晰;对于研究内容具有知情权。排除标准:在研究期间服用其他类型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合并精神障碍者;研究期间可采用输血治疗;治疗依从性较差[3]。

1.2方法:对照组于化疗期间以后给予利可君进行治疗,同时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进行治疗。WBC标准范围为0.9×109/L~2.5×109/L,对于白细胞计数<1.0×109/L的患者,需要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皮下注射剂量控制为125 μg,1次/d,连续皮下注射3 d;对于白细胞计数范围在1.0×109/L~2.0×109/L的患者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时需要将注射剂量调整为125 μg,1次/d,连续注射2 d;对于白细胞计数>2.0×109/L的患者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时注射剂量为125 μg,1次/d[4-6]。

1.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以后的血清炎性因子(TNF-α、FNγ、CRP、IL-2),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值(WBC),对比两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在用药以后存在的不良反应(肌肉酸痛、皮疹、发热)。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以及恢复正常时间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观察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以及恢复正常时间

2.2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对比: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2.3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5%、25.8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存在扩散现象的肿瘤患者,采用放疗化疗治疗是最为理想的方式,但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由于患者机体中的白细胞寿命比较短,因此需要干细胞进行不断的分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细胞,以达到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效果。但是放化疗在临床应用期间的选择性比较低,在癌细胞杀灭的同时对干细胞也产生了一定的损伤,因此白细胞数量会减少。白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减少以后会威胁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采用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取有效的升白细胞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7]。

此次研究数据表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具体原因如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其药物特异性能够作用于中性粒细胞中,对血小板以及红细胞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因放化疗治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反应有一定的改善效果[8]。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一种选择性作用于造血细胞的治疗措施所存在,其临床作用在于促使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够对骨髓产生刺激性作用从而向外周血释放单核细胞以及粒细胞。虽然在应用此类药物以后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例如注射局部红肿、肌肉疼痛、皮疹等,但是由于此次研究试验中的用药时间比较短,因此不良反应比较低[9]。

综上所述,在由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治疗中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短、治疗效果快以及不良反应较低,在提升白细胞水平以及改善肿瘤治疗效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针剂白细胞粒细胞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白细胞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单剂量静脉配药服务模式在门诊药房针剂发放中的应用探讨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单针剂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在婴儿12月龄接种加强剂量疫苗后的免疫原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
2011年至2012年医院抗肿瘤药物针剂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