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梁,赖清谊,陈镇清
(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鹤山 529700)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属于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囊括乏力、恶心、肝区疼痛以及腹胀等,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能引发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乙肝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开始趋于年轻化,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恩替卡韦是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以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之一,其主要是通过抑制DNA逆转率和链的合成以及基因复制,从而间接对DNA正负链合成产生影响,进一步促使乙肝病毒DNA组合失败,最终达到阻断病毒DNA复制的目的,继而可大大降低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浓度,促进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的改善[3]。然而,长期使用恩替卡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继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且恩替卡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其预后造成不利影响[4]。因此,寻找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亦是广大医务人员以及乙肝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恩替卡韦联用对乙肝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肝功能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以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84例从2018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抽签法等分成联合组及参照组。联合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3~79岁,平均(42.39 ± 9.11)岁;病程1.3~6.8年,平均(3.21 ± 1.30)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及以上26例。参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24~79岁,平均(42.44 ± 9.12)岁;病程1.3~6.9年,平均(3.22 ± 1.31)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以上24例。两组各项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653,t=0.025;P=0.980,t=0.035;P=0.972,χ2=0.198;P=0.657),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5]:①所有研究对象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制定的乙肝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年龄≥ 18周岁;③入院前尚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心、肾、肺等重要脏器发生病变者;②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③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疾病者;④交流沟通能力存在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者;⑤正接受其他研究者。已获得纳入对象同意,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参照组予以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治疗,使用剂量为0.5 mg/次,1次/d。联合组则于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增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即予以50 μg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70)注射治疗,治疗频率为1次/d,连用14 d后隔日用药1次。两组均进行为期48周的治疗。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变化。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6]: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肝功能得以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不良反应主要囊括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等。肝功能主要是通过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实施评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检测。免疫功能指标主要包括CD4+、CD8+、CD4+/CD8+,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仪于治疗前后完成检测、计算。
2.1两组疗效对比:联合组及参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前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联合组发热、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肌肉/关节酸痛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例(%)]
2.3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联合组及参照组在治疗后的ALT、AST水平方面比较,前者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4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联合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的CD4+、CD8+、CD4+/CD8+水平方面比较,前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
据临床资料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乙肝患者主要以慢性乙肝为主,大部分患者均在婴幼儿时感染乙肝病毒,且发病与青壮年时期[7-8]。患者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如可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提高临床治愈率。迄今为止,关于乙肝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治疗原则却已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认同,即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效控制转氨酶水平。从而可能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9-10]。目前,关于乙肝的治疗方式主要包含抗病毒疗法,中医药疗法,基因治疗法,基础治疗法,心理治疗法以及免疫调节治疗法等。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治疗主要以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为主,其中干扰素可发挥抑制病毒和细胞增殖作用,同时可发挥机体免疫调节作用[11-12]。而核苷类似物主要涵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洛布卡韦以及拉米夫定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发挥治疗效果[13-14]。
本文经过比较研究后的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这与刘怀军等人的研究报道[15-16]相一致,说明了联合组治疗方式可明显提高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和恩替卡韦与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具有协同互补作用有关。其中恩替卡韦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具有起效迅速、耐受性较佳以及抗病毒作用强等优势。而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但具有结合靶细胞膜表面受体,从而促使细胞膜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激活抗病毒蛋白基因,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同时可有效改善机体特异性免疫力,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联合组发热、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肌肉/关节酸痛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均不显著,这表明了联合组治疗方案应用于乙肝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这在占国清等人的研究报道中得到证实: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上述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均不显著[17]。另外,治疗后联合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参照组,这表明了联合组治疗方式可有效促进乙肝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干扰素α-1b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后,细胞内可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有效阻断病毒RNA进行信息的传递,继而抑制宿主细胞内的病毒增殖,同时有效降低肝组织的炎性反应,为患者的肝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18-20]。本文结果还显示了联合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的CD4+、CD8+、CD4+/CD8+水平方面比较,前者更高,这提示了联合组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干扰素α-1b具有良好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有关[21-22]。其中乙肝病毒的复制会诱发、启动患者机体内的免疫反应,从而对肝脏及其周围组织造成损害,而干扰素α-1b正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减轻肝脏的受损程度,继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3-25]。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同时尽可能地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继而获取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进一步为该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的治疗中提供证据支持。
综上所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