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涛(潢川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潢川 465150)
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指肝脏肿瘤,而肝脏肿瘤分为良、恶占位性病变,而不同性质的占位病变,其病理特征及组织来源具有一定差异性,且临床治疗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术前早期有效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具体性质,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1,2]。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用于鉴定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血管造影、超声、CT 及MRI 等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CT 及MRI 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脏占位性病变中,且应用价值显著[3,4]。搜索临床有关研究发现,关于螺旋CT 与MRI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较多,但目前针对两者联合诊断相关研究较少。 故本研究进一步观察螺旋CT 联合MRI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中应用价值,以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依据。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3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2 例肝脏性占位病变患者。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 CT、MRI 检查;(2)检查前 1 周均未接受钡餐检查;(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入组前接受放化疗治疗者;伴有影像学检查禁忌症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顺利配合检查及研究者。其中男38 例、女24 例;年龄 34~75(46.35±4.27)岁;病灶直径 1.5~13.5(7.62±1.37)c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 检查与MRI 影像学检查。
1.2.1 螺旋CT 检查 采用飞利浦128 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扫描参数设置:扫描模式为全视野轴位螺旋式扫描,管电流为300mAs,管电压为120kV,层厚1.5mm,旋转速度为0.27s/r。 取仰卧位,进行常规CT 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70mg/ml,总量为1.5ml/kg,注射速度为4ml/s,并于注射完成后20~30s 进行动脉期检查,50~55s 进行静脉期检查,180s 进行延迟静脉期检查。检查完成后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数据重建,重建层厚设置为3mm。
1.2.2 MRI 检查 采用万东1.5T 和0.5T 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采用8 道腹部相控线圈,取仰卧位,行常规 T1 加权像(TR 为 130ms,TE 为 2.3ms)及 T2加权成像(TR 为 6000ms,TE 为 68ms)。 之后进行增强扫描,使用高野注射器将钆喷酸葡甲胺盐注射液注入肘静脉,总量为0.2mm/kg,速度为3-4ml/s,在完成对比剂注入后,以相同的速度将20ml 生理盐水注入,扫描参数:TR 为 3.7ms,TE 为 2.2ms,扫描时间为51s,层厚为4mm,于注射后5~10s 进行动脉期扫描,60s 后进行静脉期扫描,180s 后进行动脉期扫描,检查完成后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1.2.3 影像学阅片 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由本院两名资深影像学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诊断,若两位医师存在分歧,若双方经过商榷仍无统一结果,则邀请更高级别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并遵循其意见。
1.3 临床观察指标 以手术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MRI 及两者联合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理诊断结果 62 例患者中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确诊肝血管癌15 例、肝转移19 例、肝癌20 例及其他占位性病变8 例。 见表1。
表1 病理诊断结果(%)
2.2 螺旋 CT、MRI 及联合诊断结果 螺旋 CT 与MRI 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1,P=0.502);螺旋 CT+MRI 检出率高于螺旋 CT 及 MRI 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9、5.153,P=0.004、0.023)。 见表 2。
表2 螺旋CT、MRI 及联合诊断结果比较[n(%)]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不同性质的占位病变及病变范围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差异性,如良性肝脏病变可选择保守或手术切除部分病灶治疗,而针对恶性病变及浸润周围组织病变则需制定适宜的放化疗治疗方案,因此及时有效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具体情况尤为关键[5,6]。
螺旋CT 及MRI 是临床中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常用方法,其中螺旋CT 检查肝脏病变性占位主要依据不同病灶的组织密度、解剖关系、大小及形态等方面进行诊断,并通过增强CT 扫描检查,增加组织分辨度,将微小钙化病灶及周围血供情况通过影像学清晰展示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此外螺旋CT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的注射来增强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继而提高组织分辨率,还可清晰显示病灶供血情况[7,8]。 MRI 诊断采用多方位成像技术,根据不同病灶组织间呈现的信号,借助三维成像技术,将病灶组织具体病变显现出来[9]。 此外,注射对比剂后可清晰观察病灶组织内部及周围血供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 联合MRI 诊断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 及MRI 诊断,可见螺旋CT 联合MRI诊断,两者互相补充,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诊断依据。 究其原因为增强CT 及MRI 在检查过程中,恶性病灶多呈现出高信号及高密度,且动脉期多强化,门静脉期检查过程中强化达到峰值,在延迟期过程中出现低信号, 而良性占位病变多轻度强化,呈低信号,故增强CT 及MRI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恶性病灶诊断中呈现出“快进快出”特点[10]。 但本研究因缺乏临床相关研究支持,且纳入患者样本数量单一,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偏倚性,研究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开展更多相关研究加以验证,旨在为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螺旋CT 联合MRI 检查肝脏占位性病变较螺旋CT 或MRI 单独检测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为患者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客观依据,推荐临床在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采取螺旋CT 联合 MRI 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