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乐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肿瘤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女性常见肿瘤,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由导管上皮过度增生、裂变导致,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1],若不及时治疗会产生恶变,危害整个乳房,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乳腺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可有效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但术后乳房缺失对女性的形体美观以及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2]。 而保乳手术切口小,可保留患者的大部分乳房,解除其心理压力,更易被患者接受[3]。 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25 羟维生素 D3[25(OH)D3]、三叶因子 1(TFF1)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50 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 例。 观察组年龄35~62(49.72±5.78)岁;肿瘤部位:左乳 40 例、右乳35 例;肿瘤直径 1~3(2.27±0.34)cm;临床分期[5]:Ⅰ期 18 例、Ⅱ期 35 例、Ⅲ期 12 例、Ⅳ期 10 例。 对照组年龄 40~68(50.23±5.68)岁;肿瘤部位:左乳 45 例、右乳 30 例;肿瘤直径 0.8~3(2.12±0.30)cm,临床分期:Ⅰ期 15 例、Ⅱ期 37 例、Ⅲ期 12 例、Ⅳ期 11 例。两组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相关诊断要求[4],并经病理活检确诊;(2)年龄 35~68 岁;(3)单侧肿瘤;(4)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心、肺、肾、凝血功能严重障碍;(2)恶性肿瘤;(3)对手术不耐受;(4)精神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接受乳腺癌保乳术: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固定于支架,用软枕垫高胸部,采取硬膜外麻醉。 根据术前标记的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切除肿瘤、胸肌筋膜及肿瘤周围2cm 外的乳腺组织,保留乳腺、胸长神经及胸背神经。 取术区乳腺上下两侧组织标本,送病理科快速冰冻检测。若切缘阳性则需扩大范围继续手术,直至切缘阴性。清扫腋窝淋巴结,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2 对照组 受乳腺改良根治术:体位和麻醉方法同观察组。 在距离肿瘤边缘3cm 处作横梭型或纵梭型切口,切口长度约15~20cm,用电刀游离皮瓣,上至锁骨下缘,下至肋弓上缘,内至胸骨缘,外至背阔肌前缘。切除全乳腺组织和胸大肌筋膜,清扫腋窝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乳房,用温盐水纱布垫热敷创面,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两组术毕均行为期4~6 周的常规放射治疗。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手术效果: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 (2)血清25(OH)D3、TFF1 水平:于术前、术后 1 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5ml,离心分离血清,测定血清 25(OH)D3、TFF1 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专业技术员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3)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 χ2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n 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75 75 tP 5.20±1.15 10.15±3.24 12.469﹤0.001 145.70±22.38 176.17±25.30 7.812﹤0.001 261.65±28.58 339.10±32.20 15.579﹤0.001 12.20±1.35 17.65±2.68 15.729﹤0.001
2.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 25(OH)D3、TFF1 水平比较术前,两组 25(OH)D3、TFF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 25(OH)D3 水平均升高,TFF1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25(OH)D3、TFF1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25(OH)D3、TFF1 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8.35±1.32*11.34±1.89*11.232﹤0.001 n 25(OH)D3(mmol/L) TFF1(μg/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对照组75 75 tP 27.50±8.24 28.10±9.28 0.419 0.676 57.23±12.13*46.42±11.34*5.638﹤0.001 15.68±3.24 15.22±3.50 0.835 0.4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乳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的常见类型,分化程度低,预后较其他病理种类的乳腺癌差[6]。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研究的深入,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在临床得以广泛开展,为控制病情、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提供提供了可能。
血清25 羟维生素D3 是维生素D3 的衍生物,半衰期长,血中浓度稳定,是临床评估维生素D 水平的敏感指标,对刺激肠道吸收钙、调节骨钙和促进磷的吸收有重要的价值。相关报道显示,维生素D 缺乏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紧密联系[7]。 血清 TFF1 是含三叶因子结构的域的分泌蛋白,在黏膜防御、修复、再生、细胞增殖与凋亡、肿瘤的侵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 25(OH)D3 水平明显升高、TFF1 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保乳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仅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且患者血清25(OH)D3及TFF1 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好。 分析原因是:保乳术创伤小,对脏器的损害小,患者术后炎症反应轻,能有效增强体内25-羟化酶的活力,致使循环血液中的25(OH)D3 生成增多,促进受损黏膜的早期修复,从而降低血清 TFF1 水平[9]。 另外,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均出现术后出血、上肢淋巴水肿、皮下积液及皮瓣缺血等并发症,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3%(P﹤0.05),说明保乳术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是:保乳手术游离创面小,可有效避免改良根治术中对淋巴系统和上肢臂丛神经的损伤,减少出血,降低术后渗血、上肢皮下水肿、积液和皮瓣缺血的风险。
综上所述,保乳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25(OH)D3 及TFF1 水平,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应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