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伟
河北美术学院
艺术是一种对生活体验和个人情感要求较高的文化表达,非常注重生活情怀的表露和自我个性的彰显。因此,艺术生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往往抱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与之相对应的,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许多艺术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政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到位,将有关方面的教育局限在单一的思政课程中,且片面倚重单调的理论灌输和知识填塞,使思政教育变得苍白、枯燥,更加重了艺术生的反感心理。要想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最关键的就是要让艺术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对协同育人与课程思政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教育中的“协同”概念最早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并于1976年在《协同学导论》及《高等协同学》这两部著作中得到了系统化的诠释。“协同”在教育中的主要内涵,是指不同思维模式和信息加工系统在完成秩序化、模块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近似属性,旨在探讨涉及不同领域、包含不同内容、作用于不同方面的抽象系统间彼此影响、互相作用的形式、过程和原因[1]。这一概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应用于多项社会研究和教育建设领域,对有关方面的工作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实践价值。
“协同育人”是基于“协同”概念而衍生出的一种理论,主张在适当程度上淡化不同学科、不同部门在管理和教学上的分工界限,对各个教育单元的作用渠道实施整合与联动,进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育人合力[2]。高等教育承担着的是培养社会人才、健全普世理念、营造良好风气的文化使命,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起到了纲领和主干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始终贯彻协同育人的正确理论,以完整的体系和全面的角度形成提高学生觉悟、强化学生信念的优良教育系统。
当今社会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物质利益的主观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愈发汹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深入,来自其他地区的多种文化理念正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3]。在这种物质需求高涨、多元思潮并存的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平台必须得到更新、发展,否则其对学生的作用效力必然不断弱化,高校中的思想高地也必将逐步丧失。从协同育人这一理论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的多环节化发展便是协同效应在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充分体现,通过对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构建起了对学生立体式的思政教育环境,以更加自然、实际和更具生活气息的方式达成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优良个人作风的目标。
从根本上来讲,“课程思政”的出现便是对专业课程的作用认知从单一化到复合化的转变,是在深入理解和密切结合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基础上对高校课堂教育的多环节、多维度把控,也是丰富高校育人方向和思政渠道的过程体现。在协同育人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中的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育环节实现了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同体渗透和共向推进,并在更深层次上完善了各类资源间的有机联动机制[4]。
深入对课程思政在艺术院校中建设和发展过程的理解,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思政课程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措施开展多位化的研究与剖析。在这一过程中,思政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并宣传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全国历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历届教育大会、各级历届思政教育工作者交流会等有关会议的精神和材料,同时做好在院系内和学生中的推广、贯彻工作[5]。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要借助学校官网、交流论坛、主题学生会议、校内广播、校报和公共宣传栏等平台,积极介绍课程思政和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帮助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在协同育人理论指导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重要作用和迫切的形势需要。
对于艺术院校而言,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务必要考虑到院系的实际条件和具体艺术门类所具备的特点,广发挖掘、把握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道德引导和思想教育元素,将有关理论知识以符合艺术特色和学生趣味的形式呈现、宣传出来。在探索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时,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发挥反映革命精神和革命英雄人物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能量传播和意识感染作用,通过全面介绍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精神含义、历史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作品中的道德和思想内核进行深入挖掘,既帮助学生领略了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也引导了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更健全、更深刻的理解[6]。其次,要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多样的艺术形式,强调不同的艺术载体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产生的针对性作用效果,将先进的革命精神和红色理念灵活融入到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戏剧、摄影及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当中,借助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模式引领学生根据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趣味理解其内在含义。最后要重视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水平提升,使自己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超的思想觉悟,同时掌握足够务实、灵活、有效的思政教育手段,从而在躬身示范的作用下更真实地教育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课堂中更自然地启迪学生。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对教学成果的吸收、接纳情况。艺术的存在形态是富有活性和变化的,任何外在环节的改变都会触发艺术内涵和形式的变迁[7]。因此,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院系的发展方向和专业艺术的变化趋势,根据其中的客观规律不断完善、丰富、调整具体的方式方法。
首先,艺术生普遍具有活跃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在行动欲和表现欲上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强一些。所以在面向艺术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应主要通过互动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和体验实践等方式进行,强化艺术生的课程参与感和自我表达诉求;此外,教师也要对专业知识的教授方法做一定的改良,使课堂氛围更活泼、生动,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提供亲切的专业背景和熟悉的知识铺垫。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对课程思政教育所起到的优化作用,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或参加诸如祭奠英烈、慰问革命英雄、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党史及军史讲座等极具思政教育意义的活动,或者结合学生专业内容举办红色主题画展、摄影展、音乐会、舞蹈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魅力[8]。这一举措的实施可伴随必要的奖励机制,以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间接巩固活动的开展效果。
最后,教师应对网络平台和资源多加利用,在充分掌握学生的主要网络活动领域和形式的前提下,筹建宣扬革命理念和先进人物事迹的网站及网络论坛,组建红色主题聊天室、微信或QQ讨论群,建立以反映国家意志和正确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观影资源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开发以革命战争等为题材和背景的网络游戏,将课程思政教育的应用场景延伸到网络世界当中。
要想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素质与能力水平。首先,通过学习和培训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和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寻求职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把握不同层次、时代以及专业背景等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帮助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思想政治思维,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融合与统一。在专业教学中,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贯穿家国情怀和匠心精神,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质,发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功能,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思政教师与专业课老师需良好互动。通过建立定期的面对面交流平台和微信等载体的在线实时交流平台,不同角色的人们可以分享在教育、教学、科研等“课程思政”方面的经验[9]。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分享前沿思想政治理论和新典型案例,学科带头人或专业带头人可以分享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需求,授课老师可以分享“课程思政”教育经验和困扰等,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目标。
没有考核的教育注定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而没有评价的考核也等于在实际上放弃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行为的依据。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最基础的是要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主要标准锁定在对学生道德操守、思想觉悟、行为作风的科学测评上,将艺术专业课的教育范围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到理想信仰、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和个人品德。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课程和学生之间架设多条通畅的信息反馈通道,及时搜集、整理学生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信息,结合学生整体的兴趣具体调整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入手点和落脚点,让课程思政教育具备更强的时代气息和潮流属性。
另外,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奖惩机制也要得到充分重视,将教师个人的评优、评职资格和薪酬待遇水平与思政教育效果的优劣挂钩,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促使教师重视对自身有关素养的持续提升,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优化提供更为可靠的队伍保证[10]。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艺术院校还可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多在校园内树立先进人物雕像和事迹简介,开辟“红色记忆”主题长廊,用革命人物的名字命名校内道路和建筑,在教室、图书馆等学生主要的活动场合悬挂革命领袖画像或反映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标语及名言,等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校园环境,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浸润,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配合。
艺术生是未来推动我国艺术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以后能够将优秀思想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人才群体。能否在艺术院校中结合协同育人理论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直接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将来能否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与作用下实现快速发展和高效建设,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让思政教育冲破单一的课程限制,让先进理念充分融入到艺术院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取得真正长足的进步。